|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 21:32:33
|
查看全部
做让人坐下来思考的媒体
《中外管理》:我们注意到,传媒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随着技术升级,媒体一再整合,您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朱丽兰:我觉得杂志、报纸绝对有自己价值,因为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体往往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但是不深、不专。信息需要提炼成知识,知识需要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行!要考虑一些让人坐下来思考的问题,还得看杂志、报纸。
新媒体就像快餐,杂志、报纸、书这些“老字号”,绝对不会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消失,会进一步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外管理》:说到媒体,《中外管理》杂志长期得到您的支持和厚爱,我们对您表示由衷地感谢!作为我们杂志多年的老领导,您对《中外管理》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什么?
朱丽兰:很早我就看到《中外管理》,觉得杂志很有特色,所以杂志的活动也参加得比较多,十多年前就开始参加。
要问有什么特色,杨沛霆总编的专业背景对杂志有很大的好处。看得出这个杂志是专家办的,不是简单地忽悠、炒作。
现在杂志很多,但不明白其所以然的报道太多,那样的杂志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我认为不值得一看。但是《中外管理》,我觉得总能给我启发。
为什么《中外管理》杂志能够吸引我?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中外管理》的确把中外古今、理性与感性、人与企业、理念与案例融会贯通了。例如:对国外的一些思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我们国内的一些情况,有针对地分析和评论,把“中外”这个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第二,我觉得你们谈问题、谈企业,有高度和深度,能够把事情放在大视野里面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高度;另外,不是就企业论企业,就事论事,而是探讨到文化和哲理层面,让人能够回味,这是深度。
给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杨总的卷首语,虽然不长,但是非常精彩,很多问题能够画龙点睛。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把看见的好的内容在脑子里都“写”一遍,我把杂志里很多观点给记住了。
对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能够说出所以然来,给人以规律性的启迪,我觉得这是你们的特点。
我是搞科技的,为什么关注企业的发展?因为真正的技术进步靠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是从企业怎样促进科技进步的视角来看,你们杂志我每期都看。
《中外管理》:您对我们官产学恳谈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议?
朱丽兰:我觉得官产学之间的研讨会很好,但是还有进一步的希望:官产学三方面,怎样更多地沟通、讨论甚至辩论起来?我建议有更多讨论性的题目把问题引向深入。
官产学三方面,我对官的话最不感兴趣,他们分析得最少。《中外管理》请的人也可以变一变,找一些敢说的,比如研究型官员、退下来的官员等等,讲得就深刻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