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2 17:00:15
|
查看全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光标10岁那年,就挣得了人生第一份“收入”。每天中午放学,陈光标都会利用午休时间,挑一担井水,到离家近2公里的集市上去叫卖:一分钱随便喝,他每天能赚两三毛。当时这几乎是一个成人劳力半天的收入。这样,陈光标就能自己负担学费了。看到同学交不起学费,他便拿出自己的钱帮忙垫上。当陈光标第一次拿自己挣的钱去帮助别人时,那种心情,用他的话来说,“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颇有经商头脑的陈光标,在17岁那年,通过贩水贩粮食,成为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这让他如愿走进了高等学府,成为南京中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1991年,22岁的陈光标在家乡施展抱负无果后,决定去省城南京创业。可几个月下来,也没有摸到门路,尽管看着钱袋一天一天瘪下去,陈光标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成功,否则,死也要死在外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接触到了当时的热卖产品——耳穴疾病探测仪。据说,只要把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某部位的病变。学医的陈光标立刻发现了它的缺陷——没有直观性。他认为,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一定会大受欢迎。
看到机会的陈光标说干就干,他拿出自己仅有的3000元,找到相关专家按照他的想法进行改进。新产品研制成功后,陈光标几乎是两手空空了。为了节省开支,他就花15元钱买了一个被子、一张凉席,露宿在南京街头。白天在路边用仪器为路人检测,晚上就睡在新街口金陵饭店旁的邮电局的走廊上。清晨起来,花两角钱到原来老新百门前的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光标不懈地努力下,新产品打开了销路,陈光标也挖到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1997年,他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电子疾病探测仪。
第二年,陈光标又涉足保健品行业,他组织的“灵芝胶囊”项目不仅让他的企业收获颇丰,还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的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还因此授予陈光标特殊津贴。
从拥有一杯水到拥有一桶水,陈光标逐步向“拥有一条河”发展。
义商
在陈光标成立公司的当年,他就从公司20万元的利润里,拿出3万资助了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开始兑现他早已有的与人分享的愿望,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十余年坚持不懈的行善义举。
投身慈善事业和陈光标的童年记忆有关,“我常常想,小时候我家穷成这样,有人帮我一把该多好呀。但我知道,当时左邻右舍都很穷,大家都是自顾不暇。我赚钱之后就想,我现在有点钱了,可以拿出一些来帮助别人。”
1998年,陈光标的公司盈利不过60万,但他还是拿出了28万,为苏北的一个农村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
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当时正值南京城运会旧址附近的房屋需要拆除,南京市领导找到陈光标,希望他接下。陈光标决定试试,但却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让他掘到了一座“大金矿”。废旧的钢材可以卖给钢铁厂;报废的车胎可以清洗、切块、粉碎,用做塑胶跑道和农用车胎等,更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促进环保。之后,陈光标又将这一循环经济模型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设施等方面。
到目前为止,陈光标的黄埔投资集团已涉及新型材料制造生产、再生资源利用、房地产开发、青少年国防教育、电厂配套设施生产以及智能识别系统研发等诸多产业,2007年,企业销售额突破100亿。
“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黄埔投资集团成立后,陈光标专门设立了慈善基金,每年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20%~25%注入该项基金,同时列出目标计划表,专款专用。基金的捐赠坚持“雪中送炭”的原则,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四个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