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智囊全集》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3:42 | 查看全部
107、东海钱翁
【原文】

东海钱翁,以小家致富,欲卜居城中。或言:“某房者,众已偿价七百金,将售矣,亟往图之。”翁阅房,竟以千金成券。子弟曰:“此房业有成议,今骤增三百,得无溢乎?”翁笑曰:“非尔所知也,吾侪小人,彼违众而售我,不稍溢,何以塞众口?且夫欲未餍者,争端未息。吾以千金而获七百之舍,彼之望既盈,而他人亦无利于吾屋,歌斯哭斯,从此为钱氏世业无患矣。”已而他居多以价亏求贴,或转赎,往往成讼,唯钱氏帖然。

【译文】

东海钱翁本来住小房子,致富以后,想在城里居住。有人告诉他有一栋房屋,别人已经出价七百金,就要出售了,赶快去想办法,钱翁看过房屋,竟然以一千金与屋主订好契约。子弟们说:“这栋房屋已经议好价了,现在忽然增加三百金,不会太贵吗?”

钱翁笑着说:“你们不了解,我们是小户人家,别人违约把房屋卖给我们,不稍微加些钱给他,怎能堵住众人的嘴?且欲望得不到满足,争端就不会平息,[此翁似乎听闻过大道],我们用千金买得七百金的房屋,屋主的欲望得到满足,而别人再也无利可图,在这间房屋里生老病死,从此成为钱氏世世代代的产业,绝无意外之患了。”

不久,其他的房屋都因卖主觉得价钱吃亏要求补贴或转让,往往又打官司,只有钱氏家没人争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3:55 | 查看全部
108、刘大夏
【原文】

刘忠宣[大夏]戍肃州,贫甚,诸司惮逆瑾,毋敢馆谷者,三学生徒轮食之。有参将某遣使致馈,敕其使不受勿返。公曰:“吾老,唯一仆,日食不过数钱,若受之,仆窃之逃,不将只身陷此耶?”寻同戍钟尚书橐赀果为仆窃而逃,人服公先识云。

[冯述评]

本不欲受,虑患乃第二义也。曹公在官渡,召华歆。宾客送者千余人,赠遗数千,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谓诸君曰:“本无相拒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乃还所赠,众服其德。忠宣盖本此。

【译文】

明朝人刘忠宣(刘大夏)戌守肃州时,非常贫困。有关官吏都怕得罪宦官刘瑾,而不敢供给他膳宿,只有三个学生轮流供养他。

有位副将派人送礼物来,且命令送礼物的人,礼物不被接受不能回去。忠宣公说:“我年纪老了,只有一个仆人,每天饮食费用不过几块钱。如果接受礼物,被仆人偷走,就不只是贫困而已了。”

不久,同时戌守肃州的锺尚书之财物果然被仆人偷走,众人都佩服忠宣公有先见之明。

[冯评译文]

忠宣公本来就不想接受,考虑后患只是第二层意义罢了。

曹操在官渡时征调华歆,送行的宾客有一千多人,赠送的礼物有数千件,他都没有拒绝,只是私下派人记录送礼者的姓名。临行时,华歆对送行的人说:“本来没有拒绝的心意,但是接受的礼物太多,单独远行,恐怕会引人抢夺犯罪。只好退回各位了。”众人都钦佩他的美德。

忠宣公的做法,大概就是以此为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5:13 | 查看全部
109、郭子仪
【原文】

郭令公每见客,姬侍满前。乃闻卢杞至,悉屏去。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妇女见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属无噍类矣!”

[冯述评]

齐顷以妇人笑客,几至亡国。令公防微之虑远矣。

王勉夫云:〈宁成传〉末载,周阳由为郡守,汲黯、司马安俱在二千石列,同车未尝敢均茵伏。司马安不足言也,汲长孺与大将军亢礼,长揖丞相,面折九卿,矫矫风力,不肯为人下,至为周阳由所抑,何哉?周盖无赖小人,其居二千石列,肆为骄暴,凌轹同事,若无人焉。汲盖远之,非畏之也。异时河东太守胜屠公不堪其侵权,遂与之角,卒并就戮。玉石俱碎,可胜叹恨!士大夫不幸而与此辈同官,逊而避之,不失为厚,何苦与之较而自取辱哉!

【译文】

唐朝名将郭子仪每次见客,必有侍女多人服侍左右。但一听说卢杞(滑州人,字子良)要来,就把侍女全部屏退。他的儿子们都不明白什么原因,郭令公说:“卢杞容貌丑陋,妇人见了没有不笑的。将来卢杞如果得志,我们就活不成了。”

[冯评译文]

齐顷公因为妇女嘲笑客人,几乎弄到亡国。郭令公防备细微处的深思远虑,实在不是常人可及。

王勉夫说,〈宁成传〉篇末记载周阳由(汉朝人)任郡守时,汲黯(濮阳人,字长孺)、司马安(汲黯姊姊的儿子)都属于二千石高官,不敢和阳由平起平坐。司马安的份量不够,可以不谈;但汲黯和大将军平等,对宰相只行长揖之礼,可以当面指责公卿贵人,武勇的风范从不屈居人下,但是却受到周阳由压抑。为什么呢?周阳由实在是无赖小人,他任二千石级的高官,放肆蛮横,欺凌同事,旁若无人。汲黯其实是要远离他,而不是怕他。

后来河东太守申屠刚(汉朝人)受不了周阳由的跋扈而和他争斗,最后一起被杀,实在令人惋惜。士大夫不幸和这种人同事,应该谦逊地避开他,才是上策。何必和他争斗,自取羞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5:24 | 查看全部
110、唐肃
【原文】

唐待制肃与丁晋公为友,宅正相对。丁将有弼谐之命,唐迁居州北。或问之,唐曰:“谓之入则大拜。数与往还,事涉依附;经旬不见,情必猜疑,故避之也。”

[冯述评]

是非心不可不明,亦不可太明。立身全交,两得之矣!

【译文】

宋朝时侍制(官名)唐肃(钱塘人,字叔元)与丁晋公(丁谓)是好朋友,住宅相对而居。晋公将担当重大官职,唐肃就迁居到州北。

有人问他为什么,唐肃说:“丁谓入朝后将担任重大职务,如果我经常和他来往,好像在攀附依赖他。十几天不见面,又可能猜疑我是故意避开他,所以干脆避居他处。”

[冯评译文]

是非之心不可以不清楚,也不可以太清楚,像唐肃所为,保全身躯与交情,可算都做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5:34 | 查看全部
111、阿豺
【原文】

吐谷浑阿豺疾,有子二十人,召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固。”

[冯述评]

周大封同姓,枝叶扶疏,相依至久。六朝猜忌,庇焉寻斧,覆亡相继。不谓北狄中,乃有如此晓人!

【译文】

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

当他病重时,召见同母所生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一下子就把箭易折断了。

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折不断。

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数箭在一起就很难摧折,可见你们必须同心协力,国家才能巩固。”

[冯评译文]

周朝大封同姓诸侯,宗室繁多,互相倚赖,长久不衰。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互相猜忌,动辄殴斗,终于相继灭亡。想不到北狄之中还有这种明晓事理的人!

通简卷三
【原文】

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通则简,冰消日皎。集“通简”。

【译文】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有通达的人,遇事才能化繁为简;就像太阳一出,自然化冰消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5:43 | 查看全部
112、唐文宗
【原文】

文宗将有事南郊。祀前本司进相扑人。上曰:“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左右曰:“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上曰:“此应是要赏物。可向外相扑了,即与赏物令去。”

又尝观斗鸡。优人称叹:“大好鸡!”上曰:“鸡既好,便赐汝!”

[冯述评]

既不好名,以扬前人之过;又不好戏,以开倖人之端。觉革弊更纷,尚属多事。此一节可称圣主。

【译文】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 1 7 Z . c O m]
唐文宗将在南郊举行祭祀。

事前,有官员进献相扑的艺人,让他们为皇帝专场表演。文宗说:“我正在清修齐戒,怎么适合观赏相扑之戏呢?”

左右的人说:“以往都有这种旧例,而且他们已经在宫门外恭候。”

文宗说:“这大概是要领取赏赐。让他们面向外表演一下,就给他们赏赐吧,然后命令他们离去,我就不去了。”

又有一回观赏斗鸡,有优伶一直称赞鸡又大又好。文宗说:“鸡既然这么好,就赏赐给你好了。“

[冯评译文]

唐文宗既不追求好声名以显扬前人的过失,又不好嬉戏而打开谄谀之人借机为非的端倪。了解到让弊病产生然后再加革除是多事之举。就这一点而言,值得称为圣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5:52 | 查看全部
113、宋太宗
【原文】

孔守正拜殿前都虞侯。一日侍宴北园,守正大醉,与王荣论边功于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上弗许。明日俱诣殿廷请罪,上曰:“朕亦大醉,漫不复省。”

[冯述评]

以狂药饮人,而责其勿乱,难矣!托之同醉,而朝廷之体不失,且彼亦未尝不知警也。

【译文】

孔守正(浚义人)任殿前都虞侯(武官名,掌管殿前侍卫及步骑指挥的名籍及训练政务)。有一天,在北园侍候宋太宗宴饮。孔守正大醉,与王荣(定州人)在太宗面前议论边塞战功的事,一时忿怒争吵而失态。左右侍臣请求把他们交付官吏处置,太宗不许。

第二天,两人一起到殿廷请罪。太宗说:“朕也喝得大醉,不记得发生过什么事了。”

[冯评译文]

给人喝酒而规定他不能乱性是很难的。假称一起喝醉,就可以不失朝廷的体统,而且他们也未尝不知道警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6:01 | 查看全部
114、宋真宗
【原文】

宋真宗朝,尝有兵士作过,于法合死,持贷命决脊杖二十改配。其兵士高声叫唤乞剑,不服决杖,从人把捉不得,遂奏取进止。传宣云:“须决杖后别取进止处斩。”寻决讫取旨,真宗云:“此只是怕吃杖。既决了,便送配所,莫问。”

【译文】

宋真宗在位时,曾经有名士兵犯了过失,依法要处死,真宗特别予以宽谅,改判打背脊二十杖,并流放边远地区。士兵却高声呼叫请求处死,对于改判不服。

侍从拿他没法,就上奏请示将士兵送往何处。

传达诏令的人说:“须等打完背杖后,再听取配送的处所。”不久就决议完毕,领走旨意。

真宗说:“这个人只是怕挨打罢了,既然判决完了,便该送到流放的边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6:14 | 查看全部
115、曹参 李及
【原文】

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寄。”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参既人相,一遵何约束,唯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窑私以意叩之。窑以休沐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窑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

[冯述评]

不是覆短,适以见长。

吏廨邻相国园。群吏日欢呼饮酒,声达于外。左右幸相国游园中,闻而治之。参闻,乃布席取酒,亦欢呼相应。左右乃不复言。

[冯述评]

极绘太平之景,阴消近习之谗。

【译文】

汉朝时曹参(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奉召入朝为相,即将成行,他交代继者要特别注意狱政和市场的管理。

继任者问:“官府治事,难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吗?”

曹参说:“监狱、市场都是容纳庶民的地方。如果管理不当。奸人容易为非作歹。”

后来曹参当上宰相。一切事务都遵照萧何的旧规办理。所以日夜畅饮美酒,无所事事。宾客来拜访他,都想劝说他一番。曹参往往请他们喝酒,只要宾客想说话,曹参就又给他们喝酒,一直喝到他们酒醉为止,始终没有机会说话。

惠帝责怪曹参不管事,嘱咐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窑私下去问他是何用意?曹窑停职回家。劝谏曹参。曹参很生气,打了曹窑两百鞭。

惠帝责备曹参说:“这件事和曹窑有什么关系?是我要他去劝你的。”

曹参脱下冠冕谢罪说:“陛下的圣明和高祖皇帝比较,自己觉得怎么样?”

惠帝说:“我怎么比得上先帝?”

曹参又说:“微臣的才能和萧何比较,怎么样?”

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

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皇帝和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非常清明,如今陛下以无事治理天下,参等谨守职务,遵循前规,不是很好吗。”

惠帝说:“你不必再说了。”

[冯评译文]

这不是在掩饰自己的短处,实在是表现自己的长处。

城中的官署正好和相国的花园相邻,群吏每天欢呼喝酒,声音传到隔壁。

相府的侍卫希望相国能到花园里来游览,听到这个声音后可管管他们。

曹参听见了,就命人在花园里摆开宴席,然后饮酒欢呼,和对方声音相应和,侍卫就不

再说话了。

[冯评译文]

极力铺陈太平时期的景象,暗地里又有减少近臣谗言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26:26 | 查看全部
116、王旦
【原文】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冯述评]

张乖崖自成都召还,朝议用任中正代之,或言不可。帝以问王旦。对曰:“非中正不能守咏之规也。”任至蜀,咨咏以为政之法。咏曰:“如己见解高于法,则舍法而用己。勿徇己见。”任守其言。卒以治称。

后生负才。辄狭小前人制度。视此可以知戒。

【译文】

宋朝人曹玮(字宝臣)在关中已经很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真宗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的。王旦推荐李及(字幼几),获得批准。

众臣中有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不是防守边塞的人才。韩亿(雍丘人,字宗魏)将这些疑虑告诉王旦,王旦也不说话。

李及到秦州后,边将、官吏都轻视他。

正好有士兵于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的银钗,有关官吏将他捉捕,押来报告李及,李及正坐着看书,命人将士兵带上前来审问,士卒服罪,李及不再将他交给官吏,立即下令处死,然后继续看书。

从此之后,边将,官吏都对李及非常畏服。

不久,这件事传到京师,韩亿听到了,又来见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笑着说:“士卒做强盗,主将予以处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我用李及,不是基于这个考虑。曹玮治理秦州已经七年,连羌人都畏惧心服,他治理边塞的措施非常合宜。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

韩亿听了,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

[冯评译文]

张咏从成都被召回京师,朝廷决定用任中正(济阴人,字庆之)接替。有人说不行。皇帝问王旦,王旦回答说:“不用任中正就不能守住张咏的规模。”

任中正一到四川,请教张咏处理政事的方法,张咏说:“如果你自己的见解比法律高明,就可以舍弃法律用自己的见解;但千万不能一切都完全顺着自己的见解行事。”

任中正谨守这些话,果然因政绩优良被称道。

后辈的年轻人往往自负才能,轻视前人的制度,看了这个故事应该知道警惕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