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智囊全集》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3:49 | 查看全部
167、主父偃
【原文】

汉患诸侯强,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其封号;汉有厚恩而诸侯渐自分析弱小云。

【译文】

汉朝王室忧虑诸侯势力过于强大,主父偃主张让诸侯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而由朝廷定其封号;于是朝廷对诸侯有厚恩,而诸侯的势力则因分封土地渐小而趋于弱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4:39 | 查看全部
168、裴光庭
【原文】

张说以大驾东巡,恐突厥乘间入寇,议加兵备边,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谋之。光庭曰:“封禅,告成功也,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惧,非所以昭盛德也。”说曰:“如之何?”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为大。比屡求和亲,而朝廷羁縻未决许也。今遣一使,征其大臣从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有余矣。”说曰:“善!吾所不及。”即奏行之。遣使谕突厥,突厥乃遣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贡,因扈从东巡。

【译文】

唐朝时张说(洛阳人,字道济)眼见天子即将东巡,恐怕突厥会乘隙入寇,考虑在边境上加强兵备,就请兵部郎中裴光庭(字连城)来一起商议。

裴光庭说:“天下太平,封禅祭告上天,却惧怕戎狄,实在不能显示皇上的盛德。”

张说说:“那怎么办?”

裴光庭说:“四夷之中,突厥最强大,屡次要求和亲,而朝廷一直迟疑没有同意。现在如果派一个使者,去请突厥的大臣跟皇上一起去泰山封禅,他们一定欣然受命。突厥大臣来了,其他戎狄的君长没有不跟着来的,如此就可以不必备战,高枕无忧了。”

张说说:“很好!我不如你考虑得周到。”

就奏请皇帝派使者去通告突厥。突厥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贡,因而跟随天子东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4:56 | 查看全部
169、崔祐甫
【原文】

德宗即位,淄青节度李正己表献钱三十万缗。上欲受,恐见欺;却之,则无词。宰相崔祐甫请遣使慰劳淄青将士,因以正己所献钱赐之。使将士人人戴上恩,诸道知朝廷不重财货。上从之,正己大惭服。

神策军使王驾鹤,久典禁兵,权震中外。德宗将代之,惧其变,以问崔祐甫。祐甫曰:“是无足虑。”即召驾鹤,留语移时,而代者白志贞已入军中矣。

【译文】

唐德宗即位之后,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高丽人)献钱三十万缗。德宗想接受又怕受骗,想推辞又没有理由。宰相崔祐甫(字贻孙)奏请德宗派使者去慰劳淄青的将士,借此将李正己所献的钱赏赐给将士们,使将士们都感激皇帝的恩德,也使各道(行政区的名称)知道朝廷不看重财货。德宗依此行事,李正己因而感到惭愧心服。

神策军(唐朝禁军的名称)使王驾鹤担任禁军首脑很长时间了,权势震惊中外。唐德宗想派人顶替他的职位,又怕发生变乱,因而问崔祐甫。崔祐甫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崔祐甫就请王驾鹤前来谈话,谈了两三个小时。这段时间,顶替王驾鹤的人已进入军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5:00 | 查看全部
170、王旦
【原文】

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被旨选兵,下令太峻,兵惧,谋为变。上召二府议之,王旦曰:“若罪旻,则自今帅臣何以御众?急捕谋者,则震惊都邑。陛下数欲任旻以枢密,今若擢用,使解兵柄,反侧者当自安矣。”上谓左右曰,“旦善处大事,真宰相也!”

[冯述评]

借一转以存帅臣之体,而徐议其去留,原非私一旻也。

契丹奏请岁给外别假钱币。真宗以示王旦,公曰:“东封甚迫,车驾将出,以此探朝廷之意耳。可于岁给三十万物内各借三万,仍谕次年额内除之。”契丹得之大惭,次年复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帛六万,事属微末,仰依常数与之,今后永不为例。”

[冯述评]

不借则违其意;徒借又无其名;借而不除,则无以塞侥幸之望;借而必除,又无以明中国之大。如是处分方妥。

西夏赵德明求粮万斛,王旦请敕有司具粟百万于京师,而诏德明来取,德明大惭,曰:“朝廷有人。”乃止。

【译文】

宋朝时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受旨选兵,下令太严,士卒恐惧想谋反。皇帝召吏部、兵部的大臣来商议。

王旦说:“如果怪罪张旻,搞得统兵官没有威信,那么今后将帅如何指挥士兵?如果立刻捉捕谋反的人,则会震惊全城,可能激成动乱。陛下屡次想任命张旻为枢密使,现在利用这个机会任用他,同时也可以除去他的兵权,想谋反的士卒自然就安心了。”

皇帝对左右的人说:“王旦善于处理大事,真是宰相人才。”

[冯评译文]

王旦借转任之间保存了对将帅应有的礼制,再缓缓商议他的去留,并不是对张旻一人的偏私。

契丹奏请朝廷每年除了赠物以外再增加赠送它钱币,真宗于是问王旦的意见。王旦说:“皇上东巡、封禅的日子已近,车驾即将出发,他们利用这件事来刺探朝廷的意向。皇上可以在每年的赠物三十万内再借三万钱给契丹,告诉他们在第二年的赠额中扣除。”

契丹得到这笔钱后反而觉得丢脸。

次年,真宗又命令有关官吏,去年契丹所借的钱数目微小,仍依往常的数目赠送不必扣除,但下不为例。

[冯评译文]

不借会违逆契丹的心意;光借又没有名目;借而不扣还,就无法堵塞侥幸者的欲望;借而必须扣还,又无法显示中国的宽宠大量。像这种处理最为妥当。

西夏赵德明要求粮食一万斛,王旦奏请皇帝下令有关官吏准备一万斛粟米于京师,而请赵德明自己来取。[当然不敢来。]赵德明感到很丢脸,说:“朝廷中必有贤人。”

于是打消这项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5:09 | 查看全部
171、严求
【原文】

烈祖辅吴,四方多垒,虽一骑一卒,必加姑息。然群校多从禽,聚饮近野,或骚扰民庶。上欲纠之以法,而方借其材力,思得酌中之计,问于严求。求曰:“无烦绳之,易绝耳。请敕泰兴、海盐诸县,罢采鹰鹯,可不令而止。”烈祖从其计,期月之间,禁校无复游墟落者。[南唐近事。]

【译文】

南唐烈祖(李升,五代南唐始祖)辅政于吴(五代十国之一)。四方边境兵员充斥,虽是一骑一卒也要多加姑息。然而很多军官经常打猎追捕禽兽,在近郊聚饮,或骚扰民众。吴王想以法令来纠正他们,但是烈祖正需借重他们的才力,想不出适度的方法,就问严求。

严求说:“无须绳之以法,很容易断绝此事。请命令泰兴,海盐各县停止采购鹰鹯等禽兽,自然就止息了这种事。”

烈祖依计而行,一个月之间,军官再也没有游猎的事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5:21 | 查看全部
172、陈平
【原文】

燕王卢绾反,高帝使樊哙以相国将兵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几吾死也!”用陈平计,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平乘驰传,载勃代哙将。平到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行,私计曰:“樊哙,帝之故人,功多。又吕后女弟女嬃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边批,精细。]宁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平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节,即反接载槛车诣长安,而令周勃代,将兵定燕。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后及吕嬃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出休矣。”平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帝。”是后吕嬃谗乃不得行。

[冯述评]

谗祸一也,度近之足以杜其谋,则为陈平;度远之足以消其忌,则又为刘琦。宜近而远,宜远而近,皆速祸之道也。

刘表爱少子琮,琦惧祸,谋于诸葛亮,亮不应。一日相与登楼,去梯,琦曰:“今日出君之口,入吾之耳,尚未可以教琦耶?”亮曰:“子不闻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悟,自请出守江夏。

【译文】

燕王卢绾造反,汉高祖派樊哙(沛人,谥武)以相国的身份出兵讨伐。

出发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祖很生气地说:“樊哙见我病重,希望我快点死。”就用陈平(阳武人,谥献)的计策,召绛侯周勃(沛人,佐高祖定天下,谥武)在床前接受诏命:“陈平你和周勃即刻乘驿车到军中,斩樊哙的头,由周勃代替樊哙的职位。”

二人受命而行,私下商量说:“樊哙是皇上的老臣,立功多,又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关系亲密。皇上一时忿怒而想杀他,恐怕以后会后悔。不如把他捉来交给皇上,让皇上自己去杀。”

二人尚未到军中,就先筑坛,再以圣旨召樊哙。樊哙受命而来,陈平就用囚车将他送到长安,而令周勃代理军事,率兵平定燕王。

陈平在路上听说高祖崩逝,怕吕后及吕嬃生气,就派人紧急到宫中报告樊哙的事。

其后遇到使者传诏令,命陈平与灌婴(睢阳人)屯兵荥阳。陈平接到命令,立刻亲自赶到宫中,哭得很悲伤,并把事情经过在灵前禀奏吕后。

吕后只说:“你很辛苦,出宫去休息吧。”

陈平坚决请求留在宫中,因此得以住在禁卫军中,太后派他为郎中,并命令他辅佐新登基的君主。所以此后吕嬃对他的谗言,不能发生效果。

[冯评译文]

同样是遭到谗言的祸害,衡量眼前的情况足以杜绝别人的阴谋,这是陈平的做法;衡量未来的进展足以消弭别人的猜忌,这是刘琦(后汉人,刘表的儿子)的做法。该近而远,该

远而近,都会加速祸害的降临。

刘琦的故事是这样的:

刘表喜爱小儿子刘琮,刘琦怕有祸临身,便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不回答。

有一天,两人一起登楼。上楼之后,刘琦让人拿掉梯子,对诸葛亮说:“现在从您口中说出的话,只进入我的耳朵,绝对没有第三者听到,还不能教我吗?”

诸葛亮说:“你没听说过申生(春秋晋献公的太子,后来自杀而死)留在国内是危险的,重耳(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的名字)逃到国外反而安全吗?”

刘琦领悟了,遂自请外放镇守江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5:30 | 查看全部
173、宋太祖 曹彬
【原文】

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周主。遣使遗太祖书,馈以白金三千。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

周遣阁门使曹彬以兵器赐吴越,事毕亟返,不受馈遗。吴越人以轻舟追与之,至于数四,彬曰:“吾终不受,是窃名也。”尽籍其数,归而献之。后奉世宗命,始拜受,尽以散于亲识,家无留者。

[冯述评]

不受,不见中朝之大;直受,又非臣子之公。受而献之,最为得体。

【译文】

南唐国主畏惧宋太祖的威名,乃对后周世宗使用离间之计。

他派使者送信给太祖,并赠送白银三千两。太祖却把这些银两都送进内廷的仓库,离间之计于是行不通。

后周派阁门使曹彬送兵器给吴越,曹彬事情办完后立刻回国,不接受馈赠。

吴越人用轻舟追送给他,一再拜托他收下。曹彬说:“我再不接受就是矫情沽名了。”于是把吴越所送的礼物全数登记下来,回来献给世宗,后来奉世宗之命才拜受了,但仍然全拿出来送给亲戚朋友,家中一点都不留。

[冯评译文]

不接受就不能表现中国的伟大,直接接受则不是臣子应有大公无私,接受下来再献给朝廷,是最得体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5:39 | 查看全部
174、苏轼 范仲淹
【原文】

高丽僧寿介状称“临发日,国母令赍金塔祝寿”。东坡见状,密奏云:“高丽苟简无礼,若朝廷受而不报,或报之轻,则夷虏得以为词;若受而厚报之,是以重礼答其无礼之馈也。臣已一面令管勾职员退还其状,云:‘朝廷清严,守臣不敢专擅奏闻。’臣料此僧势不肯已,必云本国遣来献寿,今兹不奏,归国得罪不轻。臣欲于此僧状后判云:‘州司不奉朝旨,本国又无来文,难议投进,执状归国照会。’如此处分,只是臣一面指挥,非朝廷拒绝其献,颇似稳便。”

范仲淹知延州,移书谕元昊以利害,元昊复书悖慢。仲淹具奏其状,焚其书,不以上闻。夷简谓宋庠等曰:“人臣无外交,希文何敢如此?”宋庠意夷简诚深罪范公[边批:无耻小人。]遂言“仲淹可斩”。仲淹奏曰:“臣始闻虏悔过,故以书诱谕之;会任福败,虏势益振,故复书悖慢。臣以为使朝廷见之而不能讨,则辱在朝廷;故对官属焚之,使若朝廷初不闻者,则辱专在臣矣。”杜衍时为枢密副使,争甚力,于是罢庠知扬州。[边批:羞杀。]而仲淹不问。

【译文】

高丽僧寿介呈递奏状说,出发来华当天,国母命令他带金塔来向宋朝天子祝寿。

苏东坡看了奏状,秘密禀奏道:“高丽实在简慢无礼,如果朝廷接受而不回报,或报酬太轻,高丽还可能有怨言;如果接受而回报太丰富,则是用重礼酬答无礼的馈赠。微臣已一面命令主管的官员退还奏状说,‘我国朝廷清明严正,有关的官吏不敢擅自奏报。’微臣预料这个和尚一定不肯罢休,必然说,‘本国派来献寿礼,现在不为他奏报,回国后必定受到重罚。’微臣想在和尚的奏状后面批:‘州官没有受到朝廷的圣旨,贵国又没有正式公文送来,难以呈报。请你拿此状回国照会吧。’这只是微臣个人出面处理,不是朝廷拒绝他的献礼,似乎比较稳当。”

范仲淹任延州知州,写信给赵元昊,以利害关系告诫他。

赵元昊回信态度傲慢,范仲淹只以奏状禀报,而将赵元昊的回信在众下属面前烧掉,不予呈报。

吕夷简对宋庠(安陆人,字公序)等人说:“人臣无外交,希文(范仲淹字)怎敢如此?”

宋庠心想吕夷简在责怪范仲淹,[宋庠是个无耻小人],赶快拍吕夷简马屁,对仁宗说范仲淹该斩。

范仲淹奏道:“微臣起初听说元昊悔过,所以写信诱导告诫他。后来正好遇到任福(开封人,字祐之)战败,元昊势力大振,所以回信态度傲慢。微臣认为假使朝廷看到这封信而不能去讨伐,则羞辱在朝廷;所以当著同仁的面烧掉,假使朝廷不知道这件事,则羞辱只在微臣个人。

杜衍(山阴人,字世昌,谥正献)当时任枢密副使,也极力为范仲淹辩护。

于是宋庠调为扬州知州[丢脸到家],而范仲淹的事未再深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5:47 | 查看全部
175、张方平
【原文】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封。知谏院张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于西、北为两得矣。”时用其谋。

【译文】

元昊臣服以后,因与契丹有仇,便来请求宋朝断绝契丹的封赏。

谏官张方平(南京人,字安道)说:“得到新近归附的羌族小小的势力,而失去和平相处很久的强敌,绝非善策。应赐予元昊诏令,要他审慎处理,只要仇怨一解除,给他封赏立刻送到。在西北边境的问题上,这是两得其利的办法。”

朝廷当时采用这个谋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20:46:40 | 查看全部
176、秦桧
【原文】

建炎初,虏使讲和,云:“使来,必须百官郊迎其书。”在廷失色。秦桧恬不为意,尽遣部省吏人迎之。朝见,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礼。]是日,桧令朝见,殿廷之内皆以紫幕销满,北人无辞而退。

【译文】

建炎初年,南宋派遣使者与金人媾和。金人说他们的使者来时,宋室必须百官到郊外迎接和议书。

朝廷众官大惊失色,秦桧却安然不以为意,把户部、中书省的官吏全派去迎接。

朝见天子的金使,座位要求必须铺上毯子。

到了那一天,秦桧命令朝见的殿廷内,全部挂满紫色的帷幕(紫非正色,含有抗议意味。)使者遂无话可说,回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