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智囊全集》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48:46 | 查看全部
813、马隆
【原文】

晋泰始中,凉州刺吏杨欣失羌戎之和,马隆陈其必败。俄而欣败后,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任臣,当听臣自任,[边批:名言。]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不足灭也。”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佥谓不宜横设赏募,帝不听,隆募限要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申,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因请自至武库选仗,并给三年军资,[边批,要紧。]隆随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众万许,乘险遏隆,或设伏以绝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为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转战千里,河西遂通。

【译文】

晋武帝太始年间,凉州刺史杨欣与羌戎发生冲突,马隆预测杨欣一定会失败。不久,果然传来杨欣战死的消息,羌戎因此阻断了通往河西的通路。

武帝为此忧虑不已,有一次在早朝时曾叹息说:“有谁能为朕征讨羌戎,打通与凉州之间的通路啊?”马隆启奏说:“陛下若是能信任微臣,交付讨蛮重任,微臣一定能讨平羌戎。”武帝说:“如果贤卿有把握一定能平蛮,朕为什么不能将重任托付给贤卿?希望能听听贤卿有何对策。”马隆说:“陛下既将重责托付微臣,一切当听臣安排。臣请招募三千名勇士,不问出身来历,只要能为陛下竭忠尽力,微臣就带领他们往西征戎。蛮戎又有什么可怕!”武帝答应马隆的请求,任命他为武威太守。朝中卿大夫们都认为不妥,不应该格外以重赏招募士卒,武帝不听。

马隆规定应募的勇士要能拉开三十六钧(钧为重量名,一钧三十斤,四钧为一石)的弓,及发射重达四钧的箭,马隆设置靶标测试,从早到晚一共募得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说:“人数够了。”接着请求能自行到军械库挑选合用的武器,并要求发给够三年用的后勤物资。

马隆随即率兵西渡温水,羌戎率众万人扼守险要,迎战马隆,甚而埋伏袭兵想阻断马隆的补给。马隆依照八阵图(此指诸葛亮所作,有洞当阵,中黄阵,龙腾阵,鸟翔阵,连衡阵,握机阵,虎翼阵,折冲阵等),作偏箱车(战车名,每车可载衣粮器械,配有枪炮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在宽广的地形就用鹿角车(兵车名),碰到狭窄的路面就在车上架设木屋,一边与羌人作战,一边向河西推进,敌人纷纷应弦而倒。马隆还常常出敌不意的发动奇兵攻击羌戎,就这样转战千里,终于打通晋与河西间的通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48:59 | 查看全部
814、陶鲁
【原文】

天顺初,韩襄毅公征广东峒贼,忧其险阻难下,方食踌躇,适新会丞陶鲁直膳在侧,公顾之,问曰:“丞揣我何意?”鲁曰:“得非谋贼耶?”雍曰:“然,丞能为我击贼否?”曰:“匪直能,且易耳。”[边批:韩公异人,非大言不足以动之。]公怒曰:“吾部下文武百千人,熟视无可当吾寄者,[边批:真无当。]若妄言,合笞!”鲁不拜,抗言曰:“夫贼难攻者,非贼难也,我难其攻贼者也。公特未悉我能耳。”公异之,改容问曰:“若所将几何而办?”曰:“三百人足矣。”公曰:“何少也?”曰:“兵在精不在多。”公曰:“唯汝择。”鲁乃标式曰:“孰能力举百钧,矢射二百步者。”军士凡十五万,其比于式者,才二百五十人,曰:“未也。”复下令募数日,始足,鲁乃为别将,日操练阵法,劳以牛酒,甘苦共之。士乐为死,率以先登,大破贼,斩首无算,所得贼穴中金帛,悉分给三百人,己无与者。[边批:要紧。]贼闻陶家军至,不遁即降,无敢抗。语有之:“一夫决,万夫避。”况三百人乎?

[述评]

今塞下征兵,动数十万,其中岂无三百人哉!谁为鲁者?即有鲁,谁为用鲁者?噫!王弇州云:“鲁机明内运,而神观不足,县事多不治。或从令、尉列见上官,时时昏睡,虽督榜不恤也。韩公威严拟王者,三司长吏见,长跪白事,慑悚失措。鲁事之,若不为意,诚异人哉!”使在今日,先以不治事、不敬上官罢去久矣,孰知此丞之有用如是乎?

【译文】

明英宗天顺初年,韩雍出兵征讨广东峒贼(中国西南蛮夷,即峒徭),因峒蛮据守险要,一时难以攻克。

有一天,正在吃饭时,韩雍想到无法突破目前困境烦恼不已。正巧,县丞陶鲁(字自强,有智谋,善于安抚士卒,屡建奇功)也在一旁用饭,韩雍转头问他:“县丞可知本帅在想什么吗?”陶鲁说:“无非是破蛮败峒的对策。”韩雍说:“对,县丞能为本帅击败峒蛮吗?”陶鲁答:“小丞不但能为元帅平蛮,而且轻而易举。”韩雍生气的说:“本帅辖有文武部属不下千百人,也曾仔细观察,找不到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你若胡言乱语,就接受鞭打的处分。”

陶鲁一听,并没有下跪谢罪,反而申辩说:“难克敌,并不是敌人难克,而是难在我们找不出克敌的人,元帅只是不明白我的本领,不是我故意胡言乱语。”韩雍听了陶鲁的解释大感惊异,于是神情严肃的问道:“县丞平蛮需要多少兵马?”陶鲁答:“三百人足够了。”韩雍说:“为什么兵力这么少?”陶鲁答:“兵在精良不在人多。”韩雍说:“任凭县丞挑选。”

于是陶鲁公告比试录取的两个标准:能徒手举重百钧,射箭能远达二百步。韩雍部众有十五万人,经过比试合格者才二百五十人。陶鲁说:“人数不够。”于是再下令招募,经过几天,才募足所需的人数。

陶鲁另立副将,日夜操练阵法,每天以酒肉慰劳受训的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卒都甘心为他效命。攻城时陶鲁的勇士一举先登,大破夷蛮,其死伤无法计数,所卤获的金银,丝帛全部分给三百勇士,自己丝毫不取。

尔后蛮夷一听陶家军至,无须交手就自动投降,无人敢与陶家军对抗,正是所谓“一人抱必死之心,万夫都纷纷走避”,更何况是三百人都抱必死之心呢?

[述评译文]

今天(明朝)讨伐蛮夷,动辄出兵数十万,难道其中找不出三百名抱定必死一战的勇士?只是谁能像陶鲁那般带兵呢?即使有像陶鲁这样的人才,又有谁会重用他呢?唉!王弇州说:“陶鲁足智多谋,但外表却看不出来,治理县政常荒废政务,与众官列队晋见长官时,常打瞌睡,即使提醒他,他也毫不在意。韩雍治军号令严明,本人更是具有王者威仪,一般官员见了他,总是跪着向他报告,一副手足失措的样子。但陶鲁却仍漫不经心,实在是怪人!假使陶鲁生在今天,早就因为荒废政务、不敬长官而被免职了,谁会知道这样的县丞有如此的才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49:09 | 查看全部
815、韩雍
【原文】

天顺初,两广乱,韩公雍往讨。师次大藤峡,道隘,旁夹水田。有儒生、里老数百人,跪持香曰:“我辈苦贼久矣,今幸天兵至,得为良民,愿先三军锋。”公遽叱曰:“是皆贼也,为我缚斩之。”左右初亦疑。既缚而袂中利刃出,乃悉断颈,截手足,刳肠胃,分挂箐棘中,累累相属,贼大惊沮。

公尝出兵,令五鼓战,将领闻贼已觉,恐迟失事,二更即发,大破之。公赏其功,而问以违令之罪,以军令当斩,乃具闻请释,曰:“万一不用命而败,奈何?”人谓公得将将之体。

[评]

街亭马谡、好水川任福之败,皆以违令致之。必不贪功,而后功成于万全,公之虑远矣。

【译文】

明英宗天顺初年,两广境内有盗匪作乱,韩雍率兵平乱。大军来到大藤峡时,前面路面狭窄,路两旁尽是水田,只见有数百名书生打扮的百姓和耆老,手持案香跪在路旁,见了韩雍说:“我们受匪盗侵扰,生活困苦已经有一段很长的时日了,今天总算老天有眼,派天兵来解救我们,又再能回到往日平静的生活,因此我们愿意为大军领路消灭匪盗,为大军前锋。”韩雍大声怒叱说:“你们这些贼人,统统给我拿下斩首。”左右起初对韩雍的命令还有些迟疑,等到从他们手袖中抽出兵器后才深信不疑,于是砍下贼人的脑袋,四肢,挖出他们的肝肺,分别挂在树枝上,贼人见了,大为惊惧沮丧。

有一次韩雍下令士兵五更出击,而将领们听说贼人已有警觉,唯恐夜长梦多,延误时机,所以二更时分就发兵,大破贼兵。事后,韩雍按功行赏,然而问到违抗军令的罪责时,韩雍却下令将违令者斩首,将领请求解释原因,希望能予以赦免。韩雍说:“这次若不是因为军士能奋勇应战,失败了该怎么说?”有人说,韩雍深得带将之道。

[评译文]

马谡(三国蜀汉人,字幼常,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因违抗诸葛亮军令而大败。退守汉中,下狱而死)街亭之役,任福(宋人,字祐之)好水川之役,都是因违抗军令而失败的。身为将帅能不贪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韩雍治军可说是思虑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49:18 | 查看全部
816、李继隆
【原文】

淳化中,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阴与弟继迁谋叛。朝廷遣李继隆率兵讨之。继隆夜入绥州,欲径袭夏州。或谓夏州贼帅所在,我兵少,恐不能克,不若先据石堡以观贼势。继隆曰:“不然,我兵既少,若径入夏州,出其不意,彼亦未能料我众寡;若先据石堡,众寡一露,岂能复进?”乃引兵驰入抚宁县,继捧犹未觉。遂进攻夏州,继捧狼狈出迎,擒之以归。

【译文】

北宋太宗淳化年间,李继捧(西夏人,太平兴国年间率族人入朝称臣,宋太宗授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授命为定难军节度使,暗中却与弟弟李继迁(李继捧族弟。继捧归顺宋朝后,继迁遁逃,辽人册立为夏国王,宋命继捧征讨无功,于是招降,赐姓名赵保吉)勾结图谋反叛。

朝廷命李继隆(字霸图,屡建战功)率兵平乱。李继隆抵达绥州时已是夜晚,想直接袭击夏州。有些将领认为,夏州是叛贼的大本营,我军兵力薄弱,恐怕难以取胜,不如先占领石堡,了解敌我形势后再进兵。

李继隆却说:“不然,正因我军兵力少,若现在直接进攻夏州,叛贼一定料想不到,而叛贼也无法估计我军的兵力;若是先占领石堡,敌众我寡,情势分明,哪能再进攻呢?”于是率兵急奔入抚宁县,李继捧还毫无警觉,等李继隆军队进攻夏州时,李继捧才仓皇应战,终于擒获李继捧,胜利回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49:31 | 查看全部
817、吴成器
【原文】

休宁吴成器由吏员为余姚主簿时,胡梅林用兵之际,闻倭至绍兴,欲择能事者往探。县令已遣丞,丞惧,不欲行。吴大言曰:“探一信便畏缩,况交锋耶?”丞以告令,令壮其言,荐于院,胡公召见,问:“吴簿能探贼乎?”曰:“能。”公曰:“若果能往,当以某部二千人畀汝,听汝指挥。”吴曰:“不须如许,但容某自选择,乃可从之。”吴于教场立格,选得五百人,帅之往。见所过山村俱束装谋遁,吴谕之:“无畏,大兵随后至矣。但尔曹须从我戒。”众唯唯听命。吴指山间草积,谓曰:“尔若遁,此皆非汝有,今与汝约,以炮声为号,为我举火焚之,我为尔杀贼。”众许诺,夜半行至陶家畈,探知倭船十三只泊河下,群倭掳掠既饱,聚饮村中,搂妇人而卧。乃分遣五百人歼其守船者,徙其舟,连举大炮,山民如约,皆举火,倭于梦中闻炮声,惊起,则火光烛天,疑大兵至,争窜至河下,已失舟,方彷徨寻觅,吴率众呼噪而至,斩获数百级,倭自此绝不敢犯绍兴。胡公上其功,随升绍兴府判,后升佥事。

[评]

如此吏员,恐科甲中亦不易得也。

【译文】

明朝人休宁县的吴成器本是小小吏员,后升至余姚县主簿。当时胡梅林正想出兵平定倭乱,听说倭人侵扰绍兴,就想派一名能干机灵的人,到绍兴打探情势。县令派县丞前去,但县丞却满心不愿意,吴成器见县丞百般推辞,就大声说:“只是前去打探消息就畏缩害怕,如果是要你冲锋陷阵,那怎么办呢?”县丞把这番话转述县令,县令非常欣赏吴成器的豪迈,于是把他推荐给胡梅林。

胡梅林召见他,并且问道:“你能为我到倭贼营地打探消息吗?”吴成器说:“能。”胡梅林说:“如果你果真愿意前去,我拨两千人给你,任你指挥。”吴成器答:“不需要这么多人,只希望能让在下自行挑选。”胡梅林依他所要求,吴成器在校场贴出公告,经过比试后选出五百人,一起前往绍兴。

沿途经过山村,村民见了他们,都收拾细软想遁逃,吴成器面告村民说:“不要害怕,官军随后就到了,平定倭乱后,大家都能过太平日子。但现在你们必须要听命于我。”众人点头答应。吴成器指着山上的积草说:“你们若逃走,这些草堆都不再属于你们的了。现在我和各位约定,以炮声为信号,听到炮声,你们就为我放火烧,我为各位杀寇平乱。”众人点头答应。

半夜时,吴成器率军来到陶家河畔,探知有十三艘倭船停泊在下游。倭寇在大肆抢掠后,正在村中欢饮庆功,喝醉了就搂着女人睡觉。吴成器先派人杀了船上守卫,解开缆绳让船顺水飘流,接着连连发炮,村民一听到炮声,都照所约定的放火烧山,倭人在昏睡中惊醒,只见满天火光,以为明朝派大军围剿,争相窜逃到河边,但船已流失,正慌张寻找时,吴成器已率兵喊杀而来,斩杀数百倭兵。

倭人从此不敢再侵扰绍兴。

事后,胡梅林奏报吴成器的战功,晋升为绍兴府判官,后累官至佥事。

[评译]

像吴成器这样有军事才略的吏员,即使科举选出的人里也难求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49:49 | 查看全部
818、王守仁
【原文】

王阳明以勘事过丰城,闻逆濠之变,兵力未具,亟欲溯流趋吉安。舟人闻濠发千余人来劫公,畏不敢发,公拔剑馘其耳,遂行。薄暮,度不可前,潜觅渔舟,以微服行,留麾下一人,服己冠服,居舟中。濠兵果犯舟,得伪者,知公去远,乃罢。公至中途,恐濠速出,乃为间谍,假奉朝廷密旨,行令两广。湖襄都御史及南京兵部,各命将出师,暗伏要害地方,以俟宁府兵至袭杀。复取优人数辈,各将公文置夹衣絮中,将发间,又捕捉伪太师家属至舟尾,令其觇知,公即佯怒,牵之上岸处斩,已而故纵之,令其奔报。濠获优,果于衣中搜得公文,遂迟疑不发。公至吉安,调度兵粮粗备,始传檄征兵,暴濠罪恶,濠知为公所卖,愤然欲出。公谓:“急犯其锋,非计也。宜示以自守不出之形,必俟其出,然后尾而图之。先复省城,以倾其巢。彼闻,必回兵来援,我则出兵邀而击之,此全胜之策。”濠果使人探公不出,乃留兵万余守省城,而自引兵东下,公闻濠已出,遂急促各府兵,刻期会于丰城,时濠兵已围安庆,众议宜急往救,公谓:“九江、南康皆已为贼所据,而南昌城中精悍万余,食货重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足自守,必不能出而夹攻。贼令南昌兵绝我粮道,九江、南康合势挠摄,而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其危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恐,并力急攻,其势必下,此孙子救韩趋魏之计也!”侦者言:“新、旧厂伏兵万余,以备犄角。”公遣兵从间道袭破之,溃卒入城,城中知王师雨集,皆大骇,遂一鼓下之,濠闻我兵至丰城,即欲回舟,李士实谏,以为,必须径往南京,既登大宝,则江西自服。”濠不听,遂解安庆之围,移兵泊阮子江,为归援计。公闻濠兵且至,召众议之,众云:“宜敛兵入城,坚壁待援。”公曰:“不然,彼闻巢破,胆已丧矣,先出锐卒,要其惰归,一挫其锐,将不战而溃,所谓‘先声有夺人之气’也。”乃指授伍文定等方略,先以游兵诱之,复佯北以致之,俟其争前趋利,然后四面合击,伏兵并起,又虑城中宗室或内应为变,亲慰谕之,出给告示,凡胁从者不问,虽尝受贼官职,能逃归者,皆免死,能斩贼徒归降者,皆给赏,使内外居民及乡导人等四路传布。又分兵攻九江、南康,以绝其援。于是群力并举,逆首就擒。

[按]

陈眉公《见闻录》,谓宸濠之败,虽结于江西,而实溃于安庆。虽收功于王阳明,而实得力于李梧山。李讳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闻宸濠请增护卫,叹曰:“虎而翼,祸将作矣。”遂力陈反状,廷议难之。公乃旦夕设方略,饬武备,以御贼为念。谓安庆畿辅,适当贼冲,非得人莫守。当诸将庭参,于众中独揖指挥使杨锐而进之曰:“皖城保障,委之于子。毋负我!”十五年,贼兵陷九江,公自将万人,屯采石,以塞上游之路。飞檄皖城,谕以忠义。锐感激思奋,相机应敌,发无不捷。

节发间谍火牌云:“为紧急军情事,该钦差太监总兵等官,统领边官军十万余,一半将到南京,一半径趋安庆。并调两广狼兵,湖广土兵,即日水陆并进,俱赴安庆会集,刻期进攻江西叛贼。今将火牌飞报前路官司,一体同心防守,预备粮草,听候应用等因。”

宸濠舟至李阳河,遇火牌,览之惊骇,由是散亡居半,继又发水卒千人,盛其标帜,乘飞舰百余艘,鼓噪而进,声为安庆应援,城中望见,士气百倍,锐即开门出敌,水陆夹攻,贼遂大溃。

时宸濠营于黄石矶,闻败将遁,公自将兵逐北,宸濠奔入鄱阳湖,适遇巡抚王公阳明引兵至湖,遂成擒焉。后论功竟不及公,胡御史洁目击其事,特为论列,不报,故今人盛称阳明,而不及梧山,亦有幸有不幸欤?

[又按]

宸濠兵起,声言直取南京,道经安庆,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合谋,令军士鼓噪登城大骂,激怒逆濠,使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而阳明得成其功,虽天夺其魄,而张、杨诸公之智,亦足述矣。

【译文】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抚南赣时,路经丰城,听说朱宸濠(明宗室,武宗时占领南昌起兵,欲进占南京,帝派王守仁巡抚南赣,后兵败被擒,诛于通州)发兵叛乱,由于王守仁兵力不足,因此想尽快溯江赶往吉安征调兵力)。船家听说朱宸濠派出一千多人,想要截杀王守仁,都害怕得不敢搭载他,王守仁拔剑割下船家一只耳,船家才不得不发船。

傍晚时分,王守仁估量自己无法再搭乘大船继续往前行,于是暗中雇了一条小渔船,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留下一名属下,穿上自己的朝服,继续留在大船上。朱宸濠果然派人拦阻搜捕,抓到那名假扮的王守仁,才知道真的王守仁早已走远,这才作罢。

王守仁在往吉安途中,怕朱宸濠在短时间内会挥兵进攻南京,于是想出一个反间计,假装身奉朝廷密旨,被任命为两广湖襄都御史,统领两京兵部,一面命各将率众埋伏在各出入要道,见到宁王府朱宸濠的兵卒就袭击格杀。王守仁又召来乐工,暗中在他们所带的行李,夹衣中,放置公文,这一幕故意让朱宸濠的太师家属看见,然后王守仁故意生气要斩杀他们,等他们被绑缚法场准备行刑时,却又故意制造机会,好让他们乘隙逃走,奔至朱宸濠处将所见报告朱宸濠。朱宸濠捕获乐工,果然在他们行李中搜到公文,于是犹疑不敢贸然进兵南京。

王守仁到了吉安后,急忙征调兵马粮草,这才揭发朱宸濠罪行,昭告天下,共同讨平叛贼。朱宸濠才明白被王守仁蒙骗了,立即发兵,想剿灭王守仁。王守仁知道此时与朱宸濠硬碰硬并非上策,应该摆出坚守不战的姿态,等朱宸濠率军往他地时,再尾随其后,创造良机。王守仁认为,首要之务应先光复南昌,攻击朱宸濠的老巢,朱宸濠一定回兵来救,这时再出击迎战,如此才是必胜的上策。

朱宸濠果然派人侦察王守仁的动向,知道王守仁坚守不战,于是留下一万名的部众防卫南昌,而自己却率大军东下。王守仁听说朱宸濠已率兵东下,就急忙下令各府兵马,立即在丰城会师,当时朱宸濠的大军已包围安庆,诸将都认为应该救援安庆。王守仁说:“九江、南康都已被朱宸濠攻陷,而南昌城中有一万名精兵,粮食充足,我军若是前往安庆救援,叛贼一定拚死迎战,而安庆的兵力仅能自保,不能出城与我军配合夹击叛贼。如果叛贼命南昌派兵断绝我军粮道,再联合九江、南康的兵力夹击我军,我军若得不到外地援军,情势就非常不利。现在我军会师丰城,声势夺人,南昌贼兵必心生恐惧,我军合力进攻,必能一举破城,这是《孙子兵法》中围魏救赵的计谋。”

这时探员报告,新旧厂附近,各有伏兵共计万人,互为犄角之势。于是王守仁下令由小路袭击,贼兵溃败,退入城中,王守仁再率兵攻城,城中人在听说各路官军大会师时,已人心动摇,再见王守仁率兵攻城,也就一攻而破。朱宸濠听说官军会师丰城,就想搭船回城,李士实(官至右都御史,善作诗画,因归附朱宸濠被诛)谏阻说:“下官认为不如直接进攻南京,夺得天子之位,江西自然归服。”但朱宸濠不听,从安庆撤军,先驻扎阮子江边,策划救援南昌。

王守仁听说朱宸濠班师救援,就召集诸将商议,诸将说:“我们不如退兵入城,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前来。”王守仁说:“不可,贼兵听说老巢已破,已经丧胆,先让他们所派出的精兵无功而退,挫他们的锐气,接着贼兵就会不战而败,这就是所谓‘先发制人’,能够夺人气势。”于是指示伍文定等诸将应战的方略,先以游击兵诱敌,然后假装不敌败走,等贼兵为抢功追击时,埋伏的士卒再群起围攻。王守仁又顾虑城中的皇室宗亲,或许仍是朱宸濠的内应,于是亲自一一的拜访他们,并且出示公文告示,凡过去曾受朱宸濠胁迫而为内应者,一律不予追究;虽曾接受朱宸濠任命的官职,现在能投诚反正者,也一律免去死罪;而能杀叛贼者,都论功行赏。王守仁命人将此告示四处张贴散布,另一方面又派兵分攻九江、南康,以断绝两地的救援,终于群策合力擒获朱宸濠。

[按译文]

陈眉公(陈继儒)《见闻录》记载,

朱宸濠兵败虽结束于江西,实际上却是在安庆种下败因,虽然战功首推王守仁,实际上却应归功李梧山。李梧山又名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时,听说朱宸濠请求增加护卫,叹息说:“猛虎添翼,恐怕有兵祸要发生了。”于是上书极力反对。但大臣们却不赞同。

李梧山日夜加紧防备,整饰军伍,时时刻刻不忘御贼。他认为安庆位置正当要冲,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将领防守。当满朝武将齐集参拜时,独独向皇帝推荐杨锐(字进之,守备安庆。朱宸濠反,东下至安庆。杨锐日夜抵御,知朱宸濠率兵十万,战船相连六十余里,召募勇士暗劫贼营,朱宸濠大惊解围而去。),说:“我把保卫皖城的重任托付给你,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正德十五年,朱宸濠攻陷九江。李梧山一面派一万名士兵在上游堆积石块,以堵塞上游之路,一面派人紧急通知皖城戒备,并以忠孝节义勉励杨锐。杨锐在感激之余,更加惕励奋发,相机应变,战无不胜。另外伪造火牌令说:“因军情紧急,特命钦差太监为总兵,统领官军十余万人,一半派赴南京,一半派赴安庆。并征调两广狼兵,湖广士兵,即日起分由水、陆同时出发,在安庆会师。限期进攻江西、剿灭叛贼。今日以火牌飞报,前路各将领需同心一体防守戒备,屯积粮草,准备应战。”朱宸濠的战船行至李阳河,截下火牌,一看之下,大为惊慌,贼兵散亡一半。

李梧山又派一千水兵,搭乘百艘船舰,在船上升起军旗,命船上军士大声叫喊,为安庆声援,城中守兵看到之后,士气大振。杨锐立即打开城门率兵迎敌,水陆两路夹攻,贼兵大溃而

逃,当时朱宸濠在黄石矶扎营,听说士兵溃逃,就趁夜遁逸,李梧山又亲自率兵追击,朱宸濠逃至鄱阳湖,正巧碰上王守仁率兵到鄱阳湖,于是被擒。

后世论功竟不提及李梧山,御史胡洁曾目睹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还特别论述,但并没有奏禀朝廷。以一般人只大大称赞王守仁,却遗忘李梧山的功迹。唉,人幸运与否的差异真大啊!

[又按译文]

冬朱宸濠兵变之初,曾表明要直攻南京。路经安庆时,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人商议,下令军士大声叫喊,并且登上城楼辱骂朱宸濠,使得朱宸濠因愤怒转而攻城,因此朱宸濠大军受挫于杨锐死守的安庆城下,最后王守仁能一举擒获朱宸濠,朱宸濠之败虽是天意,但张文锦,杨锐等人的智谋,也值得称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50:02 | 查看全部
819、杨锐
【原文】

杨锐守备九江、安庆诸郡,既获江贼,监司喜,公曰:“江贼何足忧,所虞者豫章耳!”意指宸濠也。又谓九江为鄱阳上流,不可恃,湖最要害,当以九江中左所一旅,置戍于湖口县之高岭,可以远望,有警即可达。乃绘图呈南部及各台,又请造战舰若干艘,习水战于江上。城中治兵食,多浚井。闻宁濠变作,先引军设钩距于江侧,禁勿泄,比寇至,船二百余艘抵岸,为钩距所破。寇攻城后败去,濠泊船南岸,闻不克,大怒,率众分攻五门,各首举木为蔽,甚急,公裂帛布覆纸裹火药千数,散投所蔽木上,火发,尽弃走,火光周匝不绝,寇无所遁。寇复于北濠结木为栈,与城接,挟兵而进。城中大惊,公曰:“事急矣!”乃诡以“大将军”火铳实石被绯,金鼓迎置城上,寇兵望见,惊惧未进。潜使一卒从间道出,烧栈绝。寇众解结,且溽暑,力惫,夜鼾睡去。公募善泅者数人,于船中闻鼾声即斩首,绝其缆,放之中流;又遣一二强卒,突入岸上营,举火炮,城上应之,乘胜捕杀。声震数里,濠浩叹出涕,举帆顺风而返。

[注]

安庆不守,则阳明之功不成,故以杨锐附阳明之后。

【译文】

杨锐镇守九江、安庆等城,在缉捕水盗后,监司(官名,监察州郡之官)很高兴。杨锐说:“水盗不值得烦恼,我顾虑的只有朱宸濠。”又说九江镇位居鄱阳湖上游,不足以凭恃,反倒是鄱阳湖位置险要,所以建议在九江守备军中,拨出一旅的兵马,戍守湖口县的高地,可以监视整个湖面,万一有不寻常或紧急的状况,也能立即掌握情况。杨锐将守备的计划呈报朝廷及各府台,另外又请求建造多艘战舰,在江上训练士兵熟悉水战。而在城中也令百姓屯积粮食,开凿深井,随时准备应战。

在听说朱宸濠起兵叛变后,杨锐先率兵在江边秘密设置铁钩,等叛贼的二百艘战船靠岸时,船只都被铁钩破坏,接着,叛贼攻城又告失败。朱宸濠的座船停靠在河的另一岸边,听到攻城失利非常生气,于是命众贼分攻五个城门,举木蔽顶,全力攻击,一时情势危急。杨锐命人将棉布撕裂包裹火药,再覆以纸张,做成数千枚火药包,引火散投在蔽木上,一时火光四起,叛贼失去蔽护,死伤惨重。

接着,叛贼又在北面的城沟以木架筑栈道,想连接城内,由栈道攻城。一时城中人心惶惶,杨锐认为事情紧急,于是心生一计,假装把大火铳填满石块,并排列在城墙上,欺瞒贼兵。叛贼望见巨铳如林,果然不敢强攻。杨锐又暗派一名士卒由小道偷溜出城,焚毁栈道,断绝叛贼由栈道攻城的意图。

这期间正是大热暑天,人容易疲倦,一躺下便鼾声四起,杨锐召募善于游泳的士兵,趁夜溜上贼船,听见鼾声就割下人头,再割断缆绳,让贼船顺水飘流。杨锐又派一两名体型壮硕的士兵,潜入岸边贼营,四处发放火炮,城中闻声,也放炮应之,乘胜捕杀贼兵,杀声远震数里。

朱宸濠浩叹地流下眼泪,升帆顺风退走。

[注译文]

如果杨锐不能坚守安庆城,那么王守仁就无法顺利擒贼,成就大功,所以将杨锐的事迹附在王守仁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50:16 | 查看全部
820、沈希仪
【原文】

沈都督希仪,初为右江参将。右江城外五里即贼巢,贼詗者耳目遍官府,即闺闼中稍动色,贼在溪沿数百里外辄知。希仪至,顾令熟瑶恣出入,嬉游城中,而求得与瑶通商贩者数十人,厚抚之,使为詗。[边批:军中用詗,是第一义。]于是贼动静声息,顾往往为我所先得。

每出剿,即肘腋亲近不得闻。至期鸣号,则诸兵立集听令,[边批:曹玮后身。]令曰:“出某门。”旗头即引诸军贸贸行。问旗头,旗头自不知,顷之扎营,贼众至,战方合而伏又左右起,贼大败去。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已先在,虽绝远村聚,贼度官军所不至者,寇之,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即官军亦不知希仪何自得之也。所剿必其剧巢,缚管绳为记,无妄杀。得妇女牛畜,果邻巢者,悉还之。唯阴助贼者,还军立剿,曰:“若奈何阴助贼战?”或刀弩而门瞷者,曰:“罚若牛五,若奈何刀弩瞷我师?”于是贼惊服。无敢阴助贼及门瞷者。

常欲剿一巢,乃佯卧病,所部入问病,谢不见。明日入问,希仪起曰:“吾病,思鸟兽肉,若辈能从我猎乎?”[边批:裴行俭袭都支。]即起出猎,出贼一二里而止营,军中乃知非猎也。最后计擒其尤黠猾善战者,支解之,四悬城门,见者股栗。

常以悲风凄雨,天色冥冥夜,察诸贼所止宿,散遣人赍火若炮,衣毳帽,与草色同,潜贼巢中,夜炮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挈妻子逃至山顶,儿啼女咷,往往寒冻死,或触崖石死,妻子相怨:“汝作贼何利至此?”

明詗之,则寂无人,已相闻,愈益惊;阴詗之,则老沈固在参府不出也。[边批:的是鬼神不测。]自此贼胆落。

或易面为熟瑶,而柳城旁一童子牵牛行深山,无敢詗者矣。后熟瑶既闻公威信,征调他巢,虽惧仇,不敢不往,甚而大雨,瑶惧失期,泅溪水以应。论者以为自广西为将,韩观、山云之伦,能使瑶不为贼,希仪则使瑶人攻贼,前此未有也。

【译文】

明朝名将沈希仪(字唐佐,官拜都督)最初任官右江参将。那时右江城外五里处即是贼巢,贼人的密探把官府的一举一动全探听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官员家中的芝麻小事,住在数百里外山洞里的盗匪也一清二楚。

沈希仪到任以后,首先准许熟徭(汉化的徭族)自由出入城内,接着招抚与徭人交易的数十名商人,给予他们优厚的报偿,让他们充当间谍。从此盗贼的一举一动,官府也都能了如指掌,得占先机。

沈希仪每次出兵剿贼,事先连最亲信的部属也不知道,临时鸣号通知全军将士集合听令,令曰:“由某个城门出城。”队伍由掌旗官带领,至于目的地是哪里,却连掌旗官也不知道。到了时候命令扎营,大批盗匪开到时,沈希仪才快速部署,完成埋伏,再突然从左右发兵,让盗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然后当贼兵移军他处,袭击某个村落时,却发觉官军早已先一步在村落守候了,即便是最偏远的村落,贼兵有十足的把握官军不会前来围剿,可是却往往又陷入官军的陷阱,使贼兵不由惊呼神军。就连官军自己也不明白,沈希仪为什么料事如神。

沈希仪在剿灭贼巢之前,必先打探清楚贼巢所在,用管绳作记号,以避免杀错,掳获了妇女和牲畜,如果查明确属邻村的,立即予以遣还,只有暗中勾通、协助贼人的百姓,立刻加以剿灭,并责备他们:“为什么去帮助贼匪攻击善良百姓呢?”或发现有人在门后拿着刀剑,弓箭偷偷地窥伺,想伺机偷袭的通敌者,立刻加逮捕,并告诫道:“你为什么要拿着武器随时窥伺我们呢,罚你出五头牛犒军。”于是贼匪惊服,再也没人敢私下通敌和窥伺而动了。

沈希仪一旦决定了歼灭贼巢的计划,便装病躺在床上休息,部下前来探视,他都推辞不见。第二天,又有部属前来探病,他才起身说:“我生病,胃口不好,想吃点野味开胃,你们愿不愿意跟我出去打猎?”于是率领部下出猎,当晚就在离贼营一、二里处扎营,这时将士才明白沈希仪根本不是真的要打猎,最后终于用计擒服贼营中最狡猾善战的贼兵,把他们的尸首肢解后,悬在城门示众,看见的人都为之心惊胆战。

沈希仪经常在大风雨的夜晚,偷偷侦查贼人宿营的地方,然后派遣军士携带火炮,穿戴上与草同色的衣帽,潜入贼营,到午夜时就点火发炮,贼兵莫不惊慌失措,一边高喊,老沈来了!”一边拚命往山顶上跑,一时之间,孩子哭,老婆叫,再加上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很多贼人都被活活冻死,也有的被落石砸死,因此不少贼人的妻子,都埋怨丈夫:“你加入贼党究竟有什么好处?”第二天天亮,贼兵派人回巢查探,发现老巢中竟空无一人,惊讶究竟昨夜是谁偷袭。再派人到城中打探,老沈仍高坐参将府衙,根本不曾外出。

从此贼人更为丧胆,纷纷出山归顺,或易服为熟徭,即使是柳城旁的一个孩童牵牛入山,都不会再有徭贼骚扰。

后来,熟徭人知道沈公的威信,每当听到沈希仪征调他们攻击其他徭贼时,虽然担忧与他徭结仇,但不敢不往,有时候碰到天雨山路难行,他们怕误了集合时间,常冒险渡急湍跑步前往报到。

后人曾评论,曾任广西边将的韩观、山云(山青之子)等人,虽能使徭人不与汉人为敌,但唯有沈希仪能使徭贼自相攻杀,这种事过去从未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50:33 | 查看全部
821、赵臣
【原文】

岑璋者,归顺州土官也,多智略,善养士。田州岑猛,其婿也。猛不法,督抚上反状,诏诸土官能擒馘猛者,赐秩一级,畀半地;党助者并诛。都御史姚镆将举兵,而虑璋合谋,咨于都指挥沈希仪,沈知部下千户赵臣与璋善,召臣问计,曰:“微闻璋女失宠,璋颇恨猛,吾欲役璋破猛,如何?”臣对曰:“璋多智而持疑,直语之,必不信,可以计遣,难以力役也。”沈曰:“计将安出?”臣曰:“镇安、归顺,世仇也。公使人归顺,则镇安疑;使人镇安,则归顺疑。公若遣臣征兵镇安,璋必邀臣询故,而端倪可动也。”沈如计遣臣,臣枉道诣璋所,坐而叹息。璋叩之,不言,明日,璋置酒款臣,固叩之:“军门督过我耶?璋受侮邻仇,将逮勘耶?”臣皆曰:“否,否。”璋愈疑,乃挽臣卧内,跪叩之,臣潸然泣下,璋亦泣,曰:“嗟乎赵君!璋今日死即死耳,君何忍秘厄我?”臣曰:“与君异口骈心,有急不敢不告,今日非君死,即我死矣!”璋曰:“何故?”臣曰:“军门奉旨征田州,谓君以妇翁党猛,将檄镇安兵袭君。我不言,君必死矣;我言之,而君骤发,败机事,我必死,是以泣耳。”璋大惊,顿息曰:“今日非赵君,我族矣!”遂强臣称病,留传舍,而亟遣人驰军门,备陈猛反状。恐波及,愿自效。沈许之,遂以白镆,镆始专意攻猛。

猛子邦彦守王尧隘,璋阳遣千人助之,使为内应,皆以寸帛缀裾为识,而潜以告沈。时田州兵死守隘,众莫敢前,沈独往,战三合,沈以奇兵千余骑间道绕隘侧,旗帜闪闪,归顺兵呼曰:“天兵从间道入矣。”[边批:朱序间秦兵类此。]田州兵惊溃,沈乘之,斩首数千,邦彦死。猛闻败,欲自经,璋诱之,使走归顺,奉以别馆。[边批:多事。]而别将胡尧元等嫉沈功,[边批:可恨。]欲以万人擣归顺。璋先觉之,遣人持百牛千酝,迎军三十里,谓尧元曰:“昨猛败,将越归顺走交南,璋邀击之,猛目集流矢南去,不知所往,急之,恐纠虏为变,幸缓五日,当搜致。”尧元许之。璋复构茅舍千间,[边批:有用之才。]一夕而讫。诸军安之,无进志,璋还诡猛曰:“天兵退矣,然非陈奏不白。”猛曰:“然,顾安得属草者?”璋即令人为猛具草,促猛出印封之,既知猛印所在,乃置酒贺猛,鼓乐殷作,酒半,璋持鸩饮猛曰:“天兵索君甚急,不能相庇。”猛大呼曰:“堕老奸矣。”遂饮药死。璋斩其首,并印从间道驰诣军门。而斩他囚贯猛尸,诣掷诸军,诸军嚣争,击杀十余人,飚驰军门,则猛首已枭一日矣。诸将大恚恨,遂浸淫毁璋,而布政某等复阴害镆,倡言猛实不死,死者道士钱一真也。御史石金遂劾镆落职,[边批:好御史。]而希仪等功俱不叙。璋怏怏,遂黄冠学道。[见田汝成《留青日札》]

[述]

田汝成曰:“岑猛之伏诛也,岑璋掎之,赵臣启之,沈希仪王之,而功皆不录,其何以劝后?两广威令浸不行于土官,类此。书生无远略,琐琐戚戚,兴逸参也,宁惜军国重轻哉!”

王弇州一代史才,其叙岑猛事,亦云猛实不死,岂惑于石侍御之言耶?李福达之狱,朝是暮非,迄无确见。不知异日又何以定真伪也!

【译文】

岑璋是明朝归顺州的土官,聪明多谋略,深懂带兵之道。田州的岑猛是他的女婿。岑猛触犯律令,督抚奏告岑猛罪行,皇帝下诏谕各州土官若能擒获岑猛首级,加爵一级,另赐岑猛一半的田地,若与岑猛勾结,则一律格杀。

都御史姚镆(字英之)准备出兵征讨岑猛,想与岑璋合作,于是与都指挥沈希仪商议。沈希仪知道部属中有个千户长叫赵臣的,一向和岑璋交情不错,于是召来赵臣商议,说:“我听说岑璋的女儿婚后似乎并不幸福,为了女儿的事,岑璋对岑猛很不谅解,我想借岑璋助我俘获岑猛,你看如何?”

赵臣说:“岑璋为人聪明但生性多疑,若是直说,他一定不相信,所以只能用计劝服,不能强行命令。”

沈希仪说:“该怎么办呢?”

赵臣说:“镇安、归顺两州是世仇,大人派人前往归顺州,那么镇安一定起疑;派人到镇安,那么归顺又会疑心。所以若大人派我到镇安征兵,岑璋一定会问我去镇安做什么,我就可见机行事了。”

沈希仪就照计行事,赵臣故意绕道拜访岑璋,但见了岑璋却只是不断叹气,却不说话,岑璋问他,他也不回答。第二天,岑璋准备了酒菜款待赵臣,问赵臣:“我得罪了沈都指挥史吗,还是我犯了罪您要逮捕我?”

赵臣只连连说:“不是,不是,都不是。”

于是岑璋愈是疑心,挽着赵臣进入内室后,跪在赵臣面前,赵臣流着眼泪,岑璋也哭着说:“先生,今日就是要我岑璋死,那我也认了,何苦要瞒我呢。”

赵臣说:“与您虽非一家人,但也相交甚深,今天有紧急事不敢不告诉你,恐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

岑璋说:“到底发生什么事。”

赵臣说:“元帅奉旨出征田州,有人说先生是岑猛岳父,一定是岑猛同党,现在发公文到镇安,征兵攻先生,我不告诉你,你一定死;我现在告诉你,万一先生突然发兵叛变,泄露军机,我也一定按军法处死,所以才难过流泪。”

岑璋惊讶得顿脚叹息说:“今天要不是先生,我全族的人都完了。”于是强要赵臣称病留宿家中,一面急忙派人前往都指挥史所,列举岑猛的罪状,说明不愿受岑猛连累,愿意投效官军。沈希仪接受岑璋的请求,将此事告诉都御史姚镆,于是姚镆全力攻伐岑猛。

岑猛的儿子名叫邦彦,率众防守隘道,岑璋表面派一千人相助,实际是做官军内应,以在衣摆缝上一寸的帛布为识别标帜,暗中向沈希仪通风报信。当时田州兵死守隘道,官军不敢贸然进攻,沈希仪带着一千名骑兵,由小道绕路从隘道侧边进攻,看到飘动的军旗,再听到归顺兵大声叫道:“天兵从小路攻入隘道了!”田州兵不由得震惊而溃散,沈希仪乘胜追杀,死伤数千人,岑邦彦也难逃一死。

岑猛听说战败,想自杀,岑璋却说服他先到归顺,住在别馆中,而副将胡尧元等人嫉妒沈希仪的战功,想带兵一万直捣归顺。岑璋察觉后,立即派人带着百头牛及千醰好酒,在三十里外迎接胡尧元等人,对胡尧元说:“昨天岑猛大败,他打算率残众,经由归顺往交南方向走,我出兵攻击,他眼睛中箭后,现在不知逃往哪个方向,官军若是急急追捕,我怕又生乱事,能否给我五天的时间,我一定将他擒下送给将军。”胡尧元点头答应。

岑璋急命人在一天之内搭盖千间茅舍,供官军住宿。而后岑璋回到别馆,骗岑猛说:“官军暂时撤退了,但若是不上书奏报,不能表明你的清白。”岑猛说:“有道理,能否为我准备文具?”岑璋立即命人为岑猛准备纸笔,并且一直催促岑猛盖上印鉴封口,因而知道岑猛藏放印鉴的地方,接着命人准备酒菜向岑猛道贺,一面命人弹奏乐曲助兴,酒宴进行一半时,岑璋手拿毒酒说:“官军全面紧急搜捕你,我实在护不了你。”岑猛大叫说:“我上了你这老狐狸的当了!”于是喝下毒酒而死。

岑璋砍下岑猛脑袋,连同印信一并由小路快马送交沈希仪,却将岑猛的尸体与他人调包,丢到胡尧元的军前,众人为争功竟自相残杀,击杀十余人,好不容易取得尸体,快马来到军门,却发现岑猛的首级早已悬挂在城门上一天了。诸将把岑璋恨得牙痒痒的,发誓要杀岑璋。另有一布政使也暗中陷害姚镆,散布岑猛其实并没有死的谣言,死的是一名叫钱一真的道士。御史石金竟以此弹劾姚镆,免去他的官职,而沈希仪等人的战功也未表彰,岑璋也就抑郁上山学道了。

[述译文]

田汝成说:“岑猛伏法被诛,岑璋、赵臣、沈希仪各有其功,但都略而不提,日后要如何劝勉后人呢?大明书生没有远大抱负,只知听信谗言,嫉妒他人功劳,不知国事轻重。

王弇州是一代史家,在叙述岑猛一事时,竟也认为岑猛并没有死,难道是被御史石金的一番话所迷惑了吗?今人李福达的刑狱,至现在还没有一个定案,日后真不知要如何辨明事实真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5:50:44 | 查看全部
822、王式
【原文】

浙东贼裘甫作乱,以王式为观察使讨平之。诸将诣于式曰:“公始至,军食方急,而遽散之,何也?”式曰:“贼聚谷以诱饥人。吾给之食,则彼不为盗。且诸县无守兵,贼至,则仓谷适足资之耳。”“不置烽燧,何也?”式曰:“烽燧所以趋救兵也,今兵尽行,徒惊士民耳。”“使懦卒为候骑,而少给兵,何也?”式曰:“彼勇卒操利,遇敌则不量力而斗,斗死则贼至不知矣。”皆拜曰:“非所及也。”

【译文】

明朝时浙东乱匪裘甫作乱,观察使王式(后因平乱有功,官封左金吾大将军)派兵讨平。得胜后,诸将向王式讨教说:“大军一入城,正急需军粮时,元帅为什么却将仓库中存放的粮米,散发给城中百姓?”

王式说:“匪盗以稻谷引诱饥民投靠他们,我将粮米分赠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沦为盗匪。再说浙东各县城都没有守兵,在敌人进城之后,不是正好资助了盗匪吗?”

诸将又问:“元帅不设烽火台是什么原因呢?”

王式说:“设烽火台是为了召救兵,现在已知没有援军,设烽火台只是徒增恐惧不安的情绪罢了。”

又问:“元帅派懦弱胆小的士兵为斥堠,也不多给人员,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式说:“勇猛的士兵平日经过严格训练,遇到敌人就会不考量本身兵力与敌作战,如果战死了,就不会有人通知我们贼人来袭了。”

诸将听了王式的解释,都佩服说:“元帅的智谋,非我等所能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