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碗清水,何以成汤? 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汤仿佛是家的符号。游子归家,最念想的就是妈妈熬的那煲汤。广东媳妇,如果不会煲汤,简直就是“不合格”的同义词啊。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把药材作为汤料,煲出各种“养生汤”,这是广东的汤文化。随便走进广东人家的厨房,沙参、玉竹、淮山、莲子、薏仁、竹蔗、茅根、霸王花、新会陈皮、首乌、巴戟、蝎子、海马,少说也得有几样。
厚底煲汤砂锅绝对是厨房必备神器。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少则一两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慢火熬出老火汤。最讲究的是要喝到第一拨——饮到“头啖汤”,这是广东人讲的“好意头”,好喝、鲜,最重要的是占了鳌头。这也是广东人事事争先的族群文化,生意场上或做人做事都讲究头啖汤。
岭南独有的汤文化非常久远,如今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宋代养气汤方拓本。或因战乱,或因祸乱,中原士大夫初到岭南或多或少有些不情愿。他们的后代在广东形成三个族群——粤东潮汕人、珠三角广府人、粤地山区的客家人。三个族群即便语言不同,性情各异,但煲的汤依然都是养生汤。煲汤的精髓,依然是依据中医医理,喝的也是“顺时令养生”的中医文化。
岭南汤文化也和珠江流域的地质环境相关。珠江流域水中矿物质多,尤其含硫,饮用这样的水质后易上火。岭南之地,暑湿所居,大家笃信汤有消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广东人家最普通的汤就是“清补凉”,沙参、玉竹、黄芪,加些大枣猪骨就行。
不同季节也有不同应对,汤是不同的,也正是合了顺天应时的中国传统文化。个人体质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汤也是不同的。春天时,瘴气多易患传染病,寻常人家总是煲些竹蔗红萝卜马蹄茅根汤来预防;夏天时,炎热易中暑,冬瓜老鸭、土茯苓煲老龟汤总是能祛暑去湿;到了秋干气燥时,无花果、霸王花、芝麻、枸杞、红枣、薏米、百合等等成了煲汤首选;冬藏,入冬煲汤就可以更滋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