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02|回复: 1

[楹联] 同字重用格对联试析

发表于 2009-11-1 09:14: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论文•同字重用格对联试析
孙永庆
撰述对联,常用同字重复的修辞方法。然而,纵观使用重复字的对联,同字

重复出现的方式,不外乎三种,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种格式的重复字对联。本文在

此予以探讨。

这三种方式,即叠字格,重用对应格,顶真格(也叫联珠格)。半联(上联

或下联)中同字重复出现,是三种格式的共同特点,但在形式上,这三种方式又

有明显区别。
   
一.  叠字格对联

叠字,指由两个同字连着组成的词语(包括词组),是诗文中比较常见的修

辞方法,如:杜甫的五律《江亭》“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两句中的“寂寂”、

“欣欣”就是叠字;李白的五律《宫中行乐词》“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两

句中的“小小”、“盈盈”,同样是叠字。 因为对联是脱离诗文而独立存在的文体,

所以,还要进一步分析对联的叠字特点。

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利用标点。传统对联,没有标点,但对任何对联,无论

长短,口读、心读时都有断句问题,这是对联文意决定的,断句处,无形中就是

个标点。当然,现代书文中言及的对联,便于表意,往往加上标点。

叠字对联是指:每半联中用同字连着组词的对联,所组的词,词性不拘。典

型的叠字联,要算西湖天下景的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上下联,各有五对叠字。  又如肇庆宝月台星岩书院楹联: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酒;

田田词客句,闲倾荷露試烹茶。

上下联,各有一对叠字。

现代对联也有叠字格的,如当年描写葛洲坝工程施工场景的对联:

捷报频传,浩浩长江立大坝;

截流在望,巍巍高峡出平湖。

其“浩浩“、“巍巍”,都是叠字。

然而,叠字对联,重叠的两个字,并不一定是同义的,如一副叠字巧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开关早关关迟听过客过关。

上联文意:“出对联题,容易,能够对上,就难了,还是请这位先生先对吧!”

下联文意:“开关门很早,关上关门很晚,听便过客过关呐”。按此文意,可将

这副对联加上标点: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开关早,关关迟,听过客过关。

上联第四、五字“对对”,前个“对”为动词,后个“对”为名词,意思是“对

答对联”;下联第四、五字“关关”,前个“关”为动词,后个“关”为名词,

意思是“关上关门”。

不同义的两个叠字,在生活用语中也有,如“钉钉子”、“画画儿”、“挑挑

子”、“担担子”等,这些叠字的头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

      应该注意的是:对联中如有同字连着出现,这副对联不一定就是叠字格的,

需经过文意分析,才能确定,如一副趣联:
      
      船漏漏满锅漏乾;

      灯吹吹灭火吹燃。

“漏漏”、“吹吹”,都不是叠字,因为它们都不构成词组。对联上联文意是:

“船若漏了,就漏满了;锅若漏了,就漏干了”。下联文意是:“灯若吹一下,

灯就灭了;火若吹一下,火就燃了”。所以依据文意,应这样断句:

船漏,漏满;锅漏,亁;

灯吹,吹灭;火吹,燃。

“漏,漏”属顶真格,“火,火”亦顶真格。顶真格将在第三个问题中分析。
二.重用对应格对联

重用对应,是指一句中重复出现在对应位置上的、不挨着的相同两个字,古

诗文中较为常见,如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七、八两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峡”与“峡”、“阳”与“阳”都是重用对应。

重用对应,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拟联手法,試举两例。一例是俞曲樾为

苏州積功堂撰的对联:

    积累譬如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修无幸获,种豆是豆,种瓜是瓜。

上联的两“得”、两“寸”、两“则”、两“尺”,以及下联的两“种”、两“豆”、\

两“是”、两“瓜”,各都是重用对应。另一例是教育单位的对联:

     生子,养子,重在教子;

     种花,栽花,莫忘浇花。

上联“子”及下联“花”各出现三次对应。

    重用对应格对联,对应出现的同字,也可以是不同义的,如:

     昨天测天象,零星夜雨;

     今日观日出,灿烂朝霞。

上联第二字“天”,是时间名词今天、明天的天,第四字“天”,是天空的天;

下联第二字“日”,是时间名词今日、明日的日,第四字“日”,是指太阳。


三.顶真格对联

     顶真格,就是用上句的结尾字(或句),作为下句的开头字(或句),

使句子前后递接生动、畅达的修辞格。有代表性的诗例,要算李白的《白云

歌送刘十六归山》中的句子:“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

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用这种辞格拟作对联,也不乏其例,如北京潭柘寺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上下联的前四个字都是一个分句,第五个字是下一个分居的开头字,都分别

与第四个字是同一个字,所以,这是顶真特点,这副对联肯定是顶真格对联。

当然,如同前述,这副对联的辞格,还具有“重用对应”的特征,如上联第

九字“容”,下联第九字“笑”,都是重用字。

     这种顶真格对联,在现代对联中也有应用,如两副春联:

     第一副

春雨催舟,舟竞发;

      百业待起,起宏图。

      第二副

      四化宏图,图图美;

      九州春色,色色新。

  此两副对联,每半联中的第四、第五两字,是同一个字,前四个字,又都

是分句,第四字是分句之尾,第五字是下个分句之首,因此第五字与第四

字是顶真关系。当然,“图图”、“色色”还是叠字。
四.兼有以上三种辞格的对联

    試举两例,首先,看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石湖涧的一副对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先以上联为例做分析:第八、九两字“声声”,是叠字;第二、第四、第

七这三个“声”,是重用对应;第八字“声”上接第七字“声”,是顶真。

下联同理,此不赘述。

其次,看一副趣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还是以上联为例做分析:第十五、十六字为“滴滴”,第十七、十八、

十九字为“听听听”,所以是叠字;第一、第六、第十一字都是“听”,所

以是重用对应;再看第二、三这两个字,虽然是“雨雨”,但不是词组。

因为,文意是“听雨声,雨住了”,句子应该这样断:“听雨,雨住”,所

以这是顶真。这是一副特殊的趣味对联,其重用对应条件比较充分,除已

做分析的外,第五字“住”与第十字“住”属重用对应,第七字“雨”与

第十二字“雨”也属重用对应。

   下联同理,亦不赘述。

    撰写对联过程,是文学创作过程,作者为了表意,可以根据需要,巧

用叠字、重用对应、顶真等修辞方法,拟出同字重复出现的对联,以增加

对联的生动活泼的色彩,突出对联的形式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8 17:36:49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