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7|回复: 4

杂文不是“小儿科”

发表于 2016-2-16 10:13: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接到沪上著名杂文家江曾培先生寄来的杂文新作集《话说人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的反应先是一愣:江先生年近八十,但写作生命如此旺盛,犹如燃烧着的一团青春火焰,新作不断,实堪我辈后学钦佩!随后马上觉得:现在应当好好研究杂文家了。
自1959年《〈山乡巨变〉变得好》评论集问世以来,曾培先生已先后出版了三十一部专著,绝大部分为杂文集,另一部分是文艺评论。无论是杂文还是文艺评论,他的文章皆属上品,其特点:一是多产,写得很勤奋;二是质量高,善于抓问题,思辨性强;三是讲究时效性,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四是妙语如珠,不仅流畅,而且常富于文采、哲理。以上这几个特点,决定了他的杂文和艺评是一种艺术性的创作,是作家、学者的一种对历史的忠实纪录,因此,他的杂文、艺评,似可循以追踪当代社会历史和近五十年来艺文发展的轨迹,从中读出“类文献”性的意义。曾培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杂文园地上,并成为当今上海“诗哲杂文”(此处不展开,拟另文探讨)作家中的佼佼者,决不是偶然的。上海是出过杂文大师鲁迅的地方,当年,与鲁迅“同一战壕”的大师级战友就不少,“左联”中许多主将如瞿秋白、茅盾、夏衍等就都是,还有一些虽非“左联”出身、但亦是进步文化人的大杂文家,影响亦很大,如邹韬奋、易水(艾寒松)、严独鹤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放、罗竹风、何满子、楚云飞(吴云溥)、冯英子、唐海、虞丹(蒋文杰)、黄裳、柯灵、徐震、郑拾风和江曾培等成为沪上杂文队伍的主力军,这些杂文大家中,就产量而言,曾培先生是绝对可名列前茅的。在近五十年上海杂文的发展历史中,曾培先生则既是主将之一,又是一位见证人。
杂文界虽然出过鲁迅、瞿秋白、林放等一大批大家,但是,除鲁迅、瞿秋白等少数大家以外,杂文在整个文化领域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似乎是“小儿科”,是“时效性应景”文章,不算“创作”,出再多的杂文集、文集也不算“大作”、“巨著”,这对杂文家和杂文而言是不公平的。其实就历史渊源而言,杂文的“年龄”不知比小说、剧本年长了多少岁?剧本是元代才成形的。小说是南北朝时出现的,至唐代,短篇小说始兴旺;评话类长篇小说出现于宋代,文学性的长篇小说则要到明代才正式诞生。而杂文,则在先秦时期就繁荣了,差不多与诗歌是“同龄人”,所以,杂文作家完全不必自惭形秽。
关于杂文作用,我想大家都知道,随便举点例子:孟子的《齐人》、庄子的《胠箧》、韩愈的《师说》,易水的《闲话皇帝》、罗竹风的《杂家》等,无不是引领时代或掀起社会波涛的雄文,其影响,不知比一部平庸的长篇小说大多少倍。当然,坏的杂文对国家、人民的破坏性亦不能小看,如姚文元在1957年写的《录以备考》就是。所以,杂文在文化领域,绝对不是“小儿科”。
但文化界对小说作家、诗人、剧作家等很注意研究,对导演、演员的艺术成果研究也很多,但唯独对杂文家的研究,一直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给沪上“纯粹”的杂文家出版传记,恐怕也就是鲁迅、林放等少数几个人,像曾培先生这样坚持数十年高产、优质的杂文作家进行研究的问题,好像尚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至今也没有听说有哪位学者正在给他撰写评述性传记的事发生。而就作品的数量、价值而言,我认为曾培先生的杂文,是完全应该列到大学文科或人文研究部门研究课题中去的,完全应该出一些研究杂文的博士、硕士。同时,我还主张给一些当代著名杂文家写点个人传记,这对上海的杂文创作事业,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6 10:21:2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14:43:35 | 查看全部
感谢李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19:37:0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19:44:0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