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476|回复: 26

(跟贴:职工创新成果离市场化有多远)市场化:班组职工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发表于 2007-11-20 12:46: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老师、顾老师:
   您们好:
     由于近段时间一直在基层调研,有些时日没有写稿了,很抱歉!今抽得一时,对“班组职工的创新成果离市场化有多远”这一主题跟了一贴,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党的十七大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趋势,确定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班组职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企业班组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科技创新与生产相脱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仍然是企业班组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如果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市场化,就如同学生只会造句而不会写文章一样。所以,推动科技创新,既要学会“造句”,更要写“文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
         
市场化:班组职工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对洛阳机务段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地处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拥有6000多名职工的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至今,已有3000多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成果转化率达到81%,创造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有效的促进了该段的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
    谈及这些成绩的取得,洛阳机务段党委书记袁振和不无感慨地说,“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把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市场化运做。”长期以来,洛阳机务段在鼓励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方面按照市场化需求,完善了薪酬分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向技术岗位倾斜,向岗位创新倾斜,鼓励职工人人参与创新。
   一是设立“扶持基金”。该段专门设立班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扶持基金,将资金优先投向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安全效益明显的创新攻关项目,并按照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系数掌握在1至5倍之内,充分体现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机车配件厂青年工人张建军针对机车、重载列车脱轨后的各种情况,结合事故现场救援实际,积极开展事故救援复轨器的攻关工作,该段有关部门及时拨付专项扶持基金给予支持,BF逼近式复轨器2005年8月研制成功, 2007年获得国家专利。由全国铁路10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认定,BF逼近式复轨器设计先进,在车辆脱轨幅度不大于500mm、机车脱轨幅度不大于380mm的情况下有较好的逼轨、复轨作用,可收到一次安装、连续救援的效果,而且该复轨器重量轻,安装简便,便于搬移,尤其适应铁路高速、重载条件下的列车救援。今年3月5日至9日,铁道部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组织了动车组救援机具验证。洛阳机务段安达实业发展中心机车配件厂生产的BF逼近式复轨器成为全过铁路唯一被指定为动车组必备的拉复救援设备。随后,铁道部运输局在北京召开动车组救援机具购置会议,要求全路开行动车组的10个铁路局,都必须配备BF逼近式复轨器。
   二是“高价购买”成果。对一些针对性强、安全效益好的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该段采取“高价购买”的办法,使班组职工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工人技师王武军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了电力机车“问、看、听、闻、摸、拍、测、试”的八字工作法,并成功地研制出了可以轻松切断SS4型电力机车单节车故障的设备。该段有关部门经过多次试用后,发现该设备有效减轻了火车司机在运行途中发生机车故障时的劳动,确保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该段领导班子经过集体商议后,出资5000元“购买”了该成果。据悉,近年来该段用于“购买”班组职工创新成果上的资金已达数十万元之多。
    三是给予相应“位子”。根据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对参与项目创新的职工,合理安排推荐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专业对口。青年工人赵现君自中专毕业后,扎根一线班组,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成功的研制了一种“无触点自动引弧触发器”,该触发器具有自动控制、无触点、触发可靠、寿命长等优点,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国家节约数万元。该段在征求其意见后有意安排他到电子厂专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并为其科技攻关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近年来,他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完成“五小”攻关项目37项,解决各类生产难题1000余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10多篇有关机车技术改造的论文,其中《6K机车劈相机自动控制系统》等4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机车电传动》等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他也因此先后被郑州铁路局、河南省授予“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称号。
     洛阳机务段的成功实践证明:市场化是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必由之路。对此,洛阳机务段长张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班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比喻一台电力机车,激励机制就好比是供电装置,有了激励机制,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就能有更好的发挥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3:07:03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13:23:05 | 查看全部
应张老师的要求说一下,感到跟主题稿不是很紧密,主要突出写如何鼓励、扶持班组创新方面,而不是成果推广应用,甚至进而市场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3:37:13 | 查看全部
引用第2楼胜利顾永强于2007-11-20 13:23发表的  :
应张老师的要求说一下,感到跟主题稿不是很紧密,主要突出写如何鼓励、扶持班组创新方面,而不是成果推广应用,甚至进而市场化。
谢谢顾老师。抽时间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13:38:18 | 查看全部
引用第2楼胜利顾永强于2007-11-20 13:23发表的  :
应张老师的要求说一下,感到跟主题稿不是很紧密,主要突出写如何鼓励、扶持班组创新方面,而不是成果推广应用,甚至进而市场化。
张老师,顾哥说的应值得思考!您提出的种种做法也是其他企业惯用的方法,仍属于在企业里打转转,未走向真正的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而且企业高价购买员工成果也不是市场化,企业内部不能称市场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13:42:44 | 查看全部
张老师您可以把立意向主题稿子多靠近进行修改,我相信一定能成精品文章!主题稿的题目"职工创新成果离市场化有多远"比较容易被误解,其实看一下具体内容,则是顾哥所说"如何鼓励、扶持班组创新方面"!
不成熟建议,不当之处请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3:43:09 | 查看全部
引用第4楼赵则阳于2007-11-20 13:38发表的  :

张老师,顾哥说的应值得思考!您提出的种种做法也是其他企业惯用的方法,仍属于在企业里打转转,未走向真正的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而且企业高价购买员工成果也不是市场化,企业内部不能称市场化!
谢谢则阳老师!我再思考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3:44:09 | 查看全部
引用第5楼赵则阳于2007-11-20 13:42发表的  :
张老师您可以把立意向主题稿子多靠近进行修改,我相信一定能成精品文章!主题稿的题目"职工创新成果离市场化有多远"比较容易被误解,其实看一下具体内容,则是顾哥所说"如何鼓励、扶持班组创新方面"!
不成熟建议,不当之处请见谅!
强烈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3:47:13 | 查看全部
职工创新成果实现企业内部市场化应该是可以的吧。我现在迷茫了。呵呵呵呵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0 13:48:31 | 查看全部
引用第8楼szy_001于2007-11-20 13:47发表的  :
职工创新成果实现企业内部市场化应该是可以的吧。我现在迷茫了。呵呵呵呵呵呵
那也应该是打引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