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周世毓
“这份宣传提纲,本来有6页,现在我把它浓缩到了3页,不是我把内容浓缩了,而是在打印的时候,将字号、行距缩小,双面打印,就少用了3张纸。一张纸大约一毛钱,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节约……”这是在2月3日,打通一矿某领导在基层队进行形势任务宣讲时的开场白。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新华社播发的一篇名为《一厘钱精神》的通讯。1963年初,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北京墨水厂等几家工厂的工人提出了“节约一厘钱,珍惜一分钟”的口号,一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浪潮在全国掀起。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一厘钱精神”似乎早已被人们淡忘,特别是在“黄金十年”期间,不少人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致使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崭新的设备堆在露天坝里日晒雨淋,还没开始使用就报废了;没有用完的螺栓,随手就丢进了水沟里;无人的房间里,大功率空调呼呼地吹着冷气,让人起鸡皮疙瘩;澡堂里,洗澡水哗哗流淌,龙头下空无一人……这些浪费行为,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还丢掉了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故笔者以为,当下我们很有必要再提“一厘钱精神”。这既是渡难关的需要,也是培育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必需。只不过,重提“一厘钱精神”,需要有一种较真的劲头。想当年,北京墨水厂为了降低墨水的包装费用,将11个瓶盖厂家的样品找来,比质量、称重量、算成本,逐项比较,精密计算,每个瓶盖就少花了4厘多钱。管纸盒的工人,向厂家“游说”,研究改进裁纸方法,让每个盒子的成本降低了一厘钱。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好的技术和条件,只要我们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心,多一点耐心,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可以践行“一厘钱精神”。比如,随手关灯,人走关电脑、关空调,用报废的打印纸做记录本等等,做起来都很简单,而能不能做得更好,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当年新中国建设者们那种较真的劲头。
再倡“一厘钱精神”,并非再让人们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而是要学会精打细算,点滴节约,不要因为省不了几个钱就看不上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厘钱虽少,但每个人浪费一点,数量就非常惊人,每个人节约一点,就是一笔巨额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