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中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王立,手里有一笔余钱,便想拿来投资。他选择了买彩票,结果两星期不到,手中的3000多元就打了水漂。
长江日报发表殷国安的文章:这位大学生玩彩票,起码错在两个地方:一是,他居然把买彩票作为一项投资项目。买彩票是“微笑纳税”,是一种用较小代价去博取很小概率的中大奖机会的消费行为,属于一种慈善消费、娱乐消费、幸运消费,而不可能是投资,是改变贫困的途径。第二,他也采取“守号”的策略,终于连买36期都没有中,直到把3000多元钱全部花完。他难道不知道,买彩票只是偶然,什么“守号”策略,什么吉祥号码都是不可信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作弊的话,某个号球今天是否摇出,和它过去是否出现毫无关系。不过,我感到高兴的是,看到了买彩票赔本的新闻。长期以来,媒体对彩票的宣传总是坚持“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它们不断地告诉我们的是中了大奖的消息。最荒唐的是,媒体居然介绍某些中奖者的经验,居然是“长期坚持多买”。这样的宣传的结果,一个是营造出购买彩票可以“一夜暴富”的幻影,一个是号召更多的人把买彩票作为投资。于是,我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因为买彩票弄得贫困不堪的悲剧,更有为买彩票贪污挪用公款数千万的公务人员。玩彩票,我想没多少人是纯粹抱着为福利事业作贡献的计划,完全以娱乐心态来玩的也当在少数,大张旗鼓报道中大奖的新闻,当然能迎合人们的买彩心理,符合受众兴趣。但我想,在中大奖与丧失理性买彩的报道比例上有所平衡,也应该是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
小蒋随想:对于绝大多数彩民而言,赔钱是常态,不赔钱是非常态,赚钱是超常态。基本上,常态等于常识。媒体为何较少报道彩民赔钱?因为,这就好像谁都知道一天吃几顿饭、上几回厕所,真要报道这些,就太无聊,太白痴了。如果这个大学生向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咨询,相信人们都不会把买彩票说成是“投资手段”。大学生怎么了?大学生已然满大街都是,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智商就比没上过大学的人高。一个大学生拿3000多块钱买彩票打了水漂,同样不代表所有大学生都会如此“幼稚”。不是说当下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吗?一个大学生“赔光”何尝不是为更多大学生上了一趟生动的课?或者说,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领取了3亿多元头彩的那个家伙身后,有着千千万万个买彩失意者的身影。显然,这种事如果经常被报道,对于“服务公益”相当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