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21 22:05:00
|
查看全部
——传播速度惊人
手机传播迅速的原因不仅在于一次传播的迅速性,更重要在于二次传播的推波助澜。传统的媒体中,信息要进行二次传播,成本很高。但是手机不同,对于有兴趣的信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用户很容易进行转发,进行二次传播。而且越是符合受众认知价值的信息(如时效性、接近性、负面性强等)传播速度越快、传播范围越广。近年来,很多影响很广大的社会新闻都是通过手机进行二次传播扩散开的。在传播中对危机的蔓延与化解,使其呈现出一种传播形态与效果上的复合性。
——控制难度大
也正是由于手机作为人际传播的载体发挥小众传播的作用,使其失去了大众传媒“把关人”的功能,导致信息的传播很难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因而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在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把关人”的情况下,信息内容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有可能将导致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变异和不可控制。传播者都可以利用手机及短信进行无限制、无控制的“自由”传播。
可以想见,这种易复制、易制造、易变异、无中心、难控制的特征,一旦和3G时代融合在一起,加之图片、视频(活生生的景象,可能夹杂着绝望的呼喊)的介入,会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刺激受众的情绪,加深其非理性状态的迅速形成。因此,3G时代可能为企业制造了一条更加难以控制的通路,其影响和后果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有效利用短信
“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就这么一条手机短信,2008年10月18日以后在消费者之间迅速传播,以致酿成四川广元的橘子大量滞销,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省份出现了橘价急挫和销售萎缩情况,这些地方的橘农、贩销户受损惨重。
从2008年9月22日开始,一条关于香港东亚银行投资雷曼债券亏损,导致资不抵债、财务状况恶化的手机短信迅速在香港居民之间流传开来。第二天,谣言开始经电子方式散播,传播范围更加扩大,数百名储户开始前往东亚银行网点取款。在挤兑事件发生的短短两天时间内,这家香港老牌银行的股价便被打去11.29%,前后一天之内就损失掉高达近31亿港元的市值。而2006年的“毒西瓜”、2007年的海南“毒香蕉”,这些谣言或传言都肇始于手机短信或互联网。因此,必须对以下原则给予关注。
——高度敏感,综合研判,迅速行动,在萌芽状态消除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蛆柑”短信不是谣言,而是确有其事,当地政府部门一开始却没有引起高度警觉,充分估计其危害性而及时澄清;另外,“蛆柑”事件发生在“毒奶粉”风波之后,更容易引起消费者杯弓蛇形般的警惕,其连带性影响亦考虑不足。而且,不管采取新闻发布会等传统的手段,还是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群发正面信息,以正视听,关键是一定要跑过负面的信息,否则于事无补。
曾经,“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在湛江的乌石、北和、覃斗等地满天飞,群众惶恐不已,争相出逃。广东省气象部门和地震部门当机立断、联手出击,随即速发了280万条手机短信,澄清了湛江地震谣言。2006年1月3日,不少北京移动的用户收到了1860发来的“交管部门提示:今晨,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东三环京广桥附近实行交通管制,请车辆绕行。”的短信息。一些有车族在收到该短信之后,纷纷选择了绕行。这些成功案例都印证了短信在危机处理中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