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21 22:06:39
|
查看全部
我为什么能和成千上万的惠普老同事一样,可以“笑着离开惠普”?因为惠普是一家为员工着想的公司,是一家有自信的公司,员工离职被视为正常现象,公司尊重每一个员工的选择。本人在15年的时间里曾经三进三出惠普,而每次离开公司都会给我开欢送会,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宽容。当然这也是一种开放的胸怀,每次我离开前,都会与顶头上司面对面地直接沟通,问他们面对外面这样一个个人发展的机会,我是否应该离开公司。有几次他们说服了我,我就留下了,而没有说服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离开,其他同事不会因为我选择离开而恨我,更不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送给我的都是美好的祝愿。所以自信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成功的前提条件,企业家应当学会欣赏员工,感激员工。可是,有多少企业的老板对员工有感恩心理?很多企业的老板都认为是他们养活了大家,而不是大家养活了他们,有些企业整天让员工唱《感恩的心》,就是提醒大家对企业要感恩,要知道有这样一个饭碗不容易。每当看到这一幕,我都觉得好笑,不知道他们还会坚持多久。
一般说来,自己快乐的人就喜欢别人也快乐,而自己不快乐的人也不希望别人快乐,因此,企业家要学会与员工分享成功,分享快乐。在我走访过的很多家族型民营企业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公司停车场里停着很多豪华车,都是老板、老板娘、老板的亲戚等人的,而经理人大多没有私家车,普通员工们则是骑自行车,最多也就是骑个摩托车而已,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大家想一下:在这种层次和境界的企业如何谈愿景?
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不谈到,那就是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环境中,谈论愿景基本上是一种奢望,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信仰,结果必然是唯利是图,因为人们不相信干了坏事会下地狱,更不相信会遭报应,所以无所畏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家?因为还不到时候,现在很多人做慈善更多的是为了名,为了企业,当然还有为了自身的安全等目的,这与有信仰的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而默默地做慈善有着本质的不同。短期内中国不会出现比尔·盖茨这样的慈善家。
很多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大多数仍停留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我所说的1.0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家关注的就是如何扩大规模,如何赚钱。什么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等,更像是一些漂亮的口号而已。我们缺少愿意做隐形冠军的企业,缺少耐得住寂寞、永远不长大、永远不上市的企业。这几年来,我曾经为几十家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做咨询,做战略,这些企业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而愿意静下心来做战略,按照跨国公司的科学管理体系把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设计好。这些企业做了大多数企业不肯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打地基,这样做需要有远见,需要有愿景。我坚信这些企业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令人尊敬的企业,会取得更稳固的成功,因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只可惜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少得可怜。
总之,愿景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谈,也不是什么时间都可以谈,愿景首先应当落户在那些以白领员工为主的知识型企业。对于那些加工制造业的、以蓝领员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现在还不到谈论愿景的时候。我们在引进西方的管理理念时一定要清楚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不要随便照抄,更不要赶时髦,很多事情都该做,但是不同层次的企业做这些事情的顺序不同,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出问题。尽管愿景不会解决大家今天面对的金融危机,但是愿景却可以让大家的心态平和下来,学会往远处看。要知道:昨天的选择导致了今天的结果,而今天的选择将导致明天的结果。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作者为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