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虽然参加了无数次签售会、讲座,接受了无数次采访,贾平凹依然改不了满口陕西味儿的普通话,有时说到一半,记者们往往会一愣,用一脸迷茫的眼神看着他,老贾就知道,“土话”又冒出来了。为此,贾平凹经常自嘲口才不好,讲话别人也听不懂几句,不过用他的话说是“习惯了,改不掉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贾平凹携长篇小说《古炉》在广州购书中心签售,“粉丝们”照例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一位老伯甚至带着一本珍藏10多年的早已泛黄的正版《废都》找贾平凹签名。
写了4年,数次易稿,贾平凹如何看待《古炉》这样一本“正面描写文革”的长篇小说?参与声讨百度文库,“从不上网”的贾平凹如何维护作家的尊严和权益?面对年轻作家的“虎视眈眈”,该如何应对?在签售会的间隙,贾平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谈新书 主人公身上有我的影子
与贾平凹之前的小说一样,《古炉》描写的依然是关于一个偏僻乡村的故事,而背景则放在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年代。大量的陕西方言及生僻字,加上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疏离感,让这部小说的评价呈两极化。对此,贾平凹似乎抱着“随缘”的态度,在他看来,这本书的写作是出于自我的一种倾诉欲与使命感。“我快60岁了,在文化大革命时只是十二三岁,50岁以下的人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既然上天把自己生在这一阶段,我再不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看到的文化大革命写出来,以后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少了。”
南方日报:书里的主人公狗尿苔原型有您自己的影子?为什么要以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视角去描写这场运动?
贾平凹:这个人物多少有我的影子。文革开始时我也是十二三岁。书里的狗尿苔出身不好,我的命运和狗尿苔也差不多。在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会观察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事情,还不是参与者。因为年龄比较小,接触不了运动的中心,也不是主力。但他也能看到这场运动怎么起来、怎么发展、怎么争斗的,整个过程他都观察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