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6|回复: 0

三位英雄大学生守护住了人性的美好

发表于 2009-11-7 10:47: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琼

  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三个为救人而牺牲的“90后”大学生,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关注、感动和赞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批示,要以此事例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连日来,在媒体的连续报道中,无数人一起进入20多天前的事件现场和情感现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为这三个年轻人的牺牲而悲痛的,不只有他们的亲人、同学、朋友,更有无数的未曾谋面的普通人。虽然他们被冠以英雄的称号,被授予各种荣誉,但在这三个年轻人与那些被感动的人之间,流淌的却是最简单、最朴实的情感。在这种感动中,没有对高大超拔的人物的仰视,许多赶来吊唁、祭奠和捐款的人,落款都是“母亲”、“市民”这样的称谓,他们的念叨、惜别和感念从自己的角色中直观地投射出来,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这种情感,不被任何外在的推动和强加主导,而是发自内心,自然流溢,像看待自己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一样。

  这是许多人共同构筑的情感场景,简单而动人。如果要解释这种感动的来源,我们只能说,在这样的场景中,人们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结和最本质的共同点。它让我们相信,时代变换了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再整齐划一,不再永远生存于“熟人社会”,但我们并未散落成为碎片,在危难的时刻,即便非亲非故,也会有手义无反顾地伸向你。

  这也是最即时的行动场景。20多天前,一条由“人链”组成的救援行动伴随长江中的呼救而迅疾展开。这是与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存在任何对自身危险、对“值不值得”的思考、权衡的空间,更无去计划、制造一场“壮举”和“大人物”的可能存在。这种反应,只可能由人的本性驱使,只能听从内心的道德号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道德号令,都是无条件的、不可讨论的。如果可以,每个人都可以想象,我们的社会会滑落到一种怎样的危险境地。

  生死现场的行为,考验的其实都是人性的温暖,为人的责任和担当,而非其他。如果要将这三个年轻人,以及与他们共同组成“人链”的同伴,放置在“90后”的群体中,那我们应当看到,无论生活在怎样的年代,无论是怎样的年龄,哪怕他们的身上有怎样的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因素,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仍然存在,人性中的美好都不曾沉睡,更不曾绝迹。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的重视,都是坚定而稳固的。这本身既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的方向。坚信并且守护这一份美好,将是社会最为幸福和温暖的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