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3|回复: 0

法拉奇:“记者只是职业,作家才是梦想”

发表于 2016-3-2 11:12: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上海三联书店重新出版了《男人》等一系列法拉奇的文学作品,一个读者所不熟悉的法拉奇重新显现
32.jpg
      法拉奇小说的文学性越来越令人瞩目。她1970年代以后创作的每一部作品,一旦出版,都会引起读书界的强烈反响。尽管这种反响始终伴随着争议,一些人认为她是“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评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称其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迄今,意大利文学评论界都不肯发给她作家执照。

      这个世界不会有第二个奥里亚娜·法拉奇了,作为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她是一个无畏的“狂徒”,是世界第一的记者,是战场上的见证者,也是个英雄。

      国内读者最熟悉的,莫过于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在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这本书被教授们誉为“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广为传播。最近,随着上海三联书店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法拉奇的小说作品,包括《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好莱坞的七宗罪》、《男人》,一个读者所不熟悉的法拉奇重新浮出水面。

  “国内的读者常常仅仅把法拉奇看成一个大记者,其实法拉奇本人对世人给她的‘记者’标签是大不以为然的。”《男人》译者毛喻原告诉记者,法拉奇把自己定义为真资格的小说艺术家,并且希望以小说家的身份被人们记忆,“也许应该这样来理解,记者只是她的职业,而小说才是她的梦想”。
33.jpg

  世界第一女记者的爱情

  让法拉奇闻名于世的是她曾采访过世界各国的政治巨头。智斗基辛格,激怒霍梅尼,令邓小平意犹未尽、主动要求再谈第二次,令甘地夫人和梅厄总理坦率谈论丈夫、透露内心世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法拉奇的每一次采访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范。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由此被《滚石》杂志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

        但作为优秀作家的这一面,迄今为止国人还所知甚少。1957年,法拉奇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叙事文学作品《好莱坞的七宗罪》,其后又陆续出版了《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男人》等数十部自传体或纪实性小说,大部分作品已被译成各国文字。但在国内,仅有这三部作品出版了简体中文版,且出于种种原因,译本删节过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昙花一现后,便没有再版。读者的有限使得法拉奇在内地的知名度与她的国际声望、人格魅力形成巨大的落差。

        从去年3月开始,上海三联书店开始系统整理出版法拉奇的小说作品。从复原完整译本开始,先后重译、再版了这三部作品,最新出版的是法拉奇的代表作《男人》。“我相信,大多数‘法迷’和我一样,正是通过《男人》,才喜欢上法拉奇作品和法拉奇这个人的。”毛喻原介绍说,这是法拉奇一生唯一挚爱的男人的故事。

      1973年她前往希腊采访政治家帕纳古里斯,因谋杀希腊政府独栽者而被囚禁监狱的孤胆英雄。二人一见钟情,法拉奇把帕纳古里斯接回自己在意大利的家悉心看护,后来怀上了他的孩子。尽管帕纳古里斯暴躁无常,踢死了法拉奇腹中的孩子,她仍然原谅了他,并写出了小说《给未出生孩子的信》,以母亲的口吻写信给早夭的孩子,母子间冥冥中的对话,如泣如诉,分外感人。1976年帕氏死于一场蹊跷的车祸,法拉奇陷入无限悲伤,用了三年时间倾心创作《男人》,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文学体的帕氏传记,她用与死者长谈的方式叙述帕氏传奇的一生。1979年小说问世,立刻风靡整个欧洲,两年中仅在意大利就销售了150万册,并获得意大利维莱吉奥文学奖。

  意大利不肯发给她作家执照

  法拉奇小说的文学性越来越令人瞩目。她1970年代以后创作的每一部作品,一旦出版,都会引起读书界的强烈反响。尽管这种反响始终伴随着争议,一些人认为她是“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评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称其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迄今,意大利文学评论界都不肯发给她作家执照。

  1990年,法拉奇出版了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印沙安拉》,达到她写作生涯的高峰。“印沙安拉”,是穆斯林把自己的心愿托付给安拉时的通信,意为“如安拉允许的话”或“如蒙天佑”,《印沙安拉》第一次让小说家法拉奇的形象超过了记者法拉奇。她运用自己所知的一切技巧,将一个“永恒的故事,一个在战争中思考人类命运的永恒的故事”放进了这部作品。当时,加拿大文学评论家保罗·威廉·罗伯慈曾评论说:《印沙安拉》是一部杰作,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10部作品之一,甚至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要好一点。令人遗憾的是,《印沙安拉》至今未有中文译本问世。

  这部作品出版后,法拉奇就不肯再谈论《好莱坞的七宗罪》,甚至那部因为“自我失度”而失败的《无用的性别》这些早期作品集。在她看来,前者由于其“年轻时代所具有的‘花哨’会损害严肃负责”的形象,后者则被她惯以“不成熟”。不仅这两本书她拒绝再版,还激烈反对记者选取她的文章出版作品集的行为。“我相信今天的书籍有一半都是作品选。我对文学和宝贵的书籍怀有极大的尊重,所以我认为把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合起来出版一本书不严肃。实际上,我觉得这样做太可笑了。”

  在那之后,法拉奇在纽约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9·11”事件后不久,她在意大利的《晚邮报》上发表文章,措词强烈地攻击伊斯兰教。这篇文章后来扩展成书,题为《愤怒与骄傲》。尽管文章和书受到众多批评,但她依然不改强硬,接连又出了两本书——《理智的力量》和《现代启示录》。这三本书令法拉奇受到整个意大利知识界的孤立。

  2006年9月15日,法拉奇在佛罗伦萨的桑塔·基阿拉疗养院逝世,结束了她77年的传奇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