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回复: 0

科技驱动经济如何走好“两条路”

发表于 2016-3-8 06:50: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我们早就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作用,只是现在科技引领发展变得更紧迫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代表手拿“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记者说。
    这份草案用近8页篇幅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阐述,并把“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单独列为一章。科技给经济“带路”,到底该怎么带?顾逸东认为,有两条路。
    一条是笔直的路。也就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2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60%,这个比例是很高的。”顾逸东说。
    一条是幽深的路。顾逸东说,中国在近现代科技革命中一直是跟随者,要改变这样的地位,未来中国一定要在科技方面对世界做出比较大的贡献,甚至是处于引领位置。这就需要“放长线”,甘坐“冷板凳”,在前沿科学领域做出更多重大突破。
    在顾逸东看来,两条路都要有人走,而做好这几件事对走好未来的路很关键:
    最首要的事是把路规划得更长远。“五年规划是不够的,很多研究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我们国家对科技发展缺乏更长期的规划。”顾逸东说,这样的研究即所谓的“科学的科学”,它们能够对今后国家的发展给出指导性和参考性方向。
    其次是在路上补给好能量。“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研发投入比例占GDP的2.5%,顾逸东认为,这很有必要。在他看来,这2.5%的比例还需要充分地吸收社会资源,“让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的热钱更多地投入到高科技产业当中”。
    最后一件事就是改善路的环境。顾逸东认为,目前国内学术批评和质疑远远不够,需要孕育环境让不同思想擦出“火花”。另外,对于路上的人,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在他看来,用论文、引用率、奖励作为标准有其合理性,但并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标准。“单一导向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并不合适,或者说完全不合适,”顾逸东说:“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导向,让科技工作者体现自己的价值。”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技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