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8 15:51:39
|
查看全部
赢利模式战略选择之三:寡头垄断的破局者战略
国内的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两个市场中,国际品牌一般都会占据领先地位,甚至在一些细分市场取得压倒性优势。国内品牌的成长史,就像一棵倔强的黄山松,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上的开拓精神,是我们工业企业最大的发展资本。叫板国际化品牌,是民企自我突破、也是民族品牌突破的华山险道,再难,也要挺过去。
当国内企业不再具有成本比较优势资源时,民企的出路不多了,正面冲撞是一个不得不选的战略。以弱抗强,以少胜多,是中国人一向的竞争智慧,就是靠着这种智慧,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反动统治的国民党,行业内一度还盛行“毛泽东式营销”。
打破寡头垄断,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大幅下降、区域市场精耕营造的品牌区域为王、行业先进先得的民族品牌优势。
中高档品牌,是有些靠技术起家的民营企的业梦想,他们指望凭借出色的技术和产品打下一片可观的高利润区市场。然而,产品技术优势并不能取代品牌信任和产业链整合等,过于夸大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低估了国际化品牌反扑的灾难性后果,往往陷入到自设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所以说,光有技术创新还不够,成本控制也很关键,这样才能创造高性价比的产品,并以此抢夺国际化品牌的中低端市场,是比较好的一条出路,至于后面的中高端市场,那则是另一种战略选择了。
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听起来没有大出息、大气魄,但国内不少品牌就是靠着这种区域为王的地头蛇策略,把一个很小的品牌做成了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品牌。
像国美、苏宁、苏果、合家福等连锁超市,小肥羊、小尾羊等餐饮品牌,克里斯汀、好利来等西点品牌,都是从一个城市市场起步,逐步扩大到几个省和全国范围。纵深地把握中国文化、区域的消费方式的差异,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和经济体的支持,是工业企业较之于国际品牌的两张王牌。
而行业先进先得的战略,是民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中央政府想逐步打破国企的垄断局面,让优秀民企参与到之前的垄断产业,而且在资金、政策和项目采购方面也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光伏电、节能环保材料、新特药、军工技术、造船业、大飞机工程、海洋工程等产业,第一扇对外打开的窗子总是先让民企独得的。
抓住上述三种机会,正确利用政府和社会的政策、舆论资源,把企业带到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机会型产业,打破国际品牌垄断局面,是优秀民企们的发展上策。此种战略的赢利模式的要素配置,具体如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战略一定要破除自己的心智障碍,那些依靠政策套现的民企们,在急吼吼创业板上市之后的差强人意的表现,就是投机病、急躁症的综合体现。靠产业忽悠的上市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大,是民企中的无耻之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