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资金有限,将隧洞继续拓宽的愿望搁浅了。可邓迎香想:汽车都不能开进村,怎么发展产业,怎么致富?
2010年,邓迎香的大女儿出嫁,新娘要两手提着婚纱,满脚沾满泥巴,猫着腰,狼狈地步行通过隧道,等待接亲的汽车。“女儿是村子里第一个穿着婚纱出嫁的人。”邓迎香自豪中带着遗憾。
她计划扩宽隧道,但这立即遭到丈夫李德龙的反对。小女儿也哭着跟她说:“咱家房子都建好了,人家都能走,我们也能走。”邓迎香说,“女儿,你想错了,我们凿开一条隧道是为了打开一条致富路。”
村民们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说她“痴人说梦”,很多村民认为拓宽成本太高。最激烈的一次,村民们足足吵了4个小时。邓迎香还是极力劝说村民,罗列种种好处,“路通了,就什么都有了”。
后来,大女儿捐了1万元,邓迎香自己带头先做了起来。她又跑到乡里、县里找资金、拉赞助,县环保局两位同志送来3万元帮扶款,民政局也划拨3万元来支持,其他县直机关单位共捐来80吨水泥和其他物资。村子里的人慢慢地被邓迎香的举动影响,男女老少都干了起来,其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70多岁。
2011年,一条长216米的隧道建成通车。2014年11月,罗甸县交通运输局对隧道进行整修加固,安装了电灯,隧道可通行5吨重量小型货车。
开车典礼那天,邓迎香把70多岁的老母亲接到现场。她搀着母亲,如释重负地说:“只要肯干,生活总会好的。”2013年,邓迎香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2014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隧道修通,仅仅几年时间,村子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有了37辆汽车,95%以上的农户有了摩托车,发展起了铁皮石斛、岩黄连等名贵中草药的种植。村子里实现了大学生“零的突破”,陆续走出了15名大学生,其中还有1名研究生。
曾经反对拓宽隧道的村民对邓迎香说:“村里的变化还是靠你。”邓迎香听了心里美滋滋,她认为村子的发展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