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国游客尤其喜欢日本和德国的刀具,经久耐用,锋利无比,做工精细,地地道道的精工品。 |
比如日本刀具,刺身刀,菜刀,牛刀,当然,这类刀具价格不菲,折合人民币一千多元左右‘。 |
数据显示,仅仅中国游客购买日本的刀具,2015年的销售额就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1倍。 |
前上海市长徐匡迪指出:“中国是制造大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规模居世界前列,10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但面临产能过剩、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挑战。” |
确实,制造大国优势是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和出口订单资源,现实是,成本和劳动力优势早已不在,出口订单多为外企控制,新增长点在哪? |
制造业本来就位于产业链最底端,在制造业产业链系统中,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是美国,高端制造的第二梯队是德国、日本和欧盟,作为“世界大工厂”的中国只是位于第三梯队,经济殖民化对中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第三梯队大部分为在华外资外企所掌控,怎么办,全中国人民都应该参与思考。 |
中国希望从低端的“世界大工厂”战略转型为中高端的“世界办公室”,问题是,非常艰难,很简单,做中高端产业需要大批中高端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创新而不是永久性山寨,不仅如此,成本更具竞争性,这些基本问题几乎都是中国战略转型的“软肋”,极难逆转。 |
举例来说,当年最低端的筷子,就已经回流美国或外包美国,再直接销售世界各地。 |
创造和制造有本质差别,创造一个产品产生的价值远胜过产品制造,“中国制造”拼的是廉价劳力和生产成本优势,若世界大工厂的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制造就会让位于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印度诸国。 |
有日本创造,更有日本制造,制造是创造的基石,创造是日本从低端走向高端的成功之宝;有中国制造,却不见中国创造,只见山寨,没有创造,永远走不出低端误区,这是中日制造与创造之别。 |
我的声音还很弱小,但我相信还是有明白人倾听的,无数次给中国未来发展敲响警钟,仍然会坚持敲下去,因为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到难以逆转,在潜移默化中,残局很容易转换为危局,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总爆发。 |
遗憾的是,制造大国制造不出优质的菜刀,粗钢年产8亿吨,无法用在刀刃上。 |
从德国和日本的高质量刀具,看中国制造业的低质量刀具,一叶知秋凉。 |
没有选择,只有抉择,深化改革,加快制造业战略转型,从低端向走向中高端,加快寻觅新经济增长点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必由之路。 |
年产粗钢逾8亿吨,却造不好用于生产圆珠笔笔珠的易切削不锈钢;我国有上千年菜刀锻造历史,高端菜刀市场却被外国品牌占据。笔珠和菜刀,“一文一武”,两件物品共同向钢铁大国提出了沉重的命题。 |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
《每日经济新闻》今日的“一线报告”推出“一‘笔’之差”篇,带您一起探讨我国钢铁业的现实和未来。 |
我国锻造菜刀的历史悠久,但一提及高品质菜刀,国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德国的双立人、福腾堡、三叉以及日本的旬刀等品牌。我国年产粗钢逾8亿吨,但因品质不高,高端菜刀市场现在基本被外国货占据。 |
在一篇讨论我国科研体制的文章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就不无忧虑地说道,我国材料领域学术论文高居世界第一,但从高铁的关键材料到大家日常用的切菜刀都大量依赖进口。 |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一把优质的德国进口双立人菜刀,市价可高达几千元,而普通国产菜刀一般仅几十元,这反映出我国菜刀在质量和品牌上的劣势。 |
2003年,百年老店王麻子申请破产。目前王麻子商标由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持有,仍在生产王麻子刀剪产品,但已不复原来占半壁江山的荣耀。在王麻子申请破产之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老字号出现窘境,主要是因为产品创新意识差,缺乏品牌的提升,在国外高端品牌冲击下没有招架之力。 |
中国钢研集团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董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影响菜刀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材料、工艺和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菜刀生产在这三个方面都还是粗放式的。甚至有些刀厂还在延续类似铁匠锻打的粗放工艺,很少按照工业化的精细标准来生产。” |
目前国内高端菜刀市场,已基本被外国品牌占领。德国双立人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马力峰就曾介绍,2011年,中国不锈钢刀具单价超过120元的产品,双立人占了90%以上。 |
高品质带来的是高价格回报。广东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就曾表示,一套十八子刀最高卖1000多美元,而一套德国双立人刀最高可卖到6000多美元。瑞典Damasteel公司的折刀最高可卖到5万美元一把。该公司供应商认为:“你投入了多少精力和技术,就决定了刀具的价格和水准。” |
别小看菜刀,一位刀剪行业工程师向记者介绍,菜刀制作要经过选料、切割、锻造、淬火热处理、研磨抛光、平衡点定位、刀柄配制、开刃、开锋等40道生产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极其严格的质量把控。 |
上述工程师还认为,我国刀剪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即工业外观设计、表面外观处理、加工精度、热处理技术及原材料。我国各种专利技术远远赶不上德国、瑞士等刀具生产大国,例如德国的“冰沾火”技术,可以使刀剪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结合点,但国内几乎没有厂家具备这种技术。 |
要造出一把顺手、好用的菜刀,在设计上也要费一番功夫。在董瀚看来,目前国内菜刀在设计上很少考虑到人体力学、切削习惯、美学等,这与德国、日本的差距也很大。 |
除锻造技术和工艺外,钢材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菜刀的品质。董瀚对记者说,日本优质刀具多采用VG-10不锈钢材或青纸钢,德国主要采用1.4116马氏体不锈钢材,而我国主要是采用成本较低的3Cr13(420)、4Cr13等马氏体不锈钢材,低成本钢材造出的刀肯定卖不出好价钱。 |
记者注意到,和一些国产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做法不同,德国三叉刀的锻刀则是用一整块精钢锤炼而成,在保证超级硬度的同时,具有最佳的韧性。 |
德国双立人前两年推出了采用高氮马氏体不锈钢Cronidur 30制造的菜刀,这是一种优良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用钢,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耐磨性能、良好的韧性等,每把刀在国内的售价接近5000元。 |
我国有悠久的刀具锻造历史,制造水平曾经非常高。但是得以传承的品牌并不多,目前产销量靠前的阳江十八子仅有三十多年历史。技艺的传承性较差,也造成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
董瀚向记者提及,阳江的刀厂工人流动性很大,工艺水平很难提升。而德国刀厂的工人,甚至一些仅负责检验的工人,都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仅凭肉眼就能看出菜刀的瑕疵。 |
德国双立人品牌已经有285年的历史,而我国刀剪技术传承的断层非常严重。李积回也说到,在中国,一个“第三代”做刀的传人都屈指可数。“和德国刀相比,别人有几百年的经验打底,我们只能慢慢摸索。”李积回这样感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