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2|回复: 0

创新 让这里的绿色更浓

发表于 2016-3-11 11:54: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新 让这里的绿色更浓
五年前,这里曾因“张磊剥锌铲”的诞生,电解车间从嘈杂的噪音环境变成无声世界,并演绎了一出当年创效数百万元的精彩好戏。一年前,也曾因精铟工段的一枝独秀,艳压群芳,蜕变为创效路上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让这里闻名遐迩。
创新的基因一旦植入肌肤,就好戏连台,接连不断。
2015年,河南豫光锌业三厂析出锌超产8000余吨,精铟超计划3.29吨。交流电耗全面降低,0#锌品率达到100%,核心经济指标力拔全国同行业头筹,跃居国内一流水平。这里凭借“袁永锋创新工作室”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创新工作。全年共收集合理化建议604条,技术创新建议78条,奖励金额3.6万余元。提交科技成果6个,3个获得科技进步奖。在西安举办的中国“西部材料杯”QC发表赛上,他们凭借绝对优势,捧得国优奖杯,让豫光之歌唱响古都西安。
这就是立志让绿色更浓的创新标杆单位——锌业三厂。
创新,领导的理念即要闯新
创新的口号喊久了,员工没了兴趣,少了耐心,就到考验领导智慧的时候了。2015年,锌业三厂的领导班子因地制宜,果断提出发动员工,集中智慧,设立持续改善奖,张榜奖励持续改善的新理念,每月收集,每季度评选,大张旗鼓的介绍宣传,当月兑现,上不封顶。
“只要是我们的员工,根据他提出的建议技术含量相应给予奖励,高的不封顶,经过大家论证,属于含金量高的好点子,上千元我们也毫不吝啬。”谈到持续改善奖时,厂长袁永锋如是说。
杨季冬和杨亚军是持续改善奖的受益者。
焙砂下料过程中,冒灰问题持续多年,没有得到根治。杨季冬经过多次现场查看和结合相关的设备改造知识,主动提出并自主设计出了迷宫式螺旋收尘装置,彻底根治了现场污染的老大难问题,并获得了高额奖励。
产能提升的号召提出后,精铟工段的萃取槽已经满足不了提升的需求,杨亚军设计出了萃取槽改造方案,获得了相应奖励。
工资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需要让员工自己会给自己算工资,让大家有获得感。根据各工段的综合管理、产量、指标、成本、清洁化生产和劳动竞赛等六项考核成绩,分厂明确提出了“工段的工资工段算,员工的工资员工算”的口号。每人都能算出自己当月的工资,员工身上的潜力被充分激活。
目前,在电解车间,有8名员工下班后,自愿加入到掏槽的队伍。“分厂有这么好的政策,趁着年轻,能多挣几个钱,还可以给厂里分忧。”崔新伟对今天的获得感非常满足。
绿色,让发展充满生机和力量
绿色发展,从来都是有色行业的至高追求。
2015年,锌业三厂全方位向绿色目标果敢进发。
精铟工段依托《优化精铟生产工艺,提高铟直收率》项目,提高一浸浸出率,增加一浸做槽率,稳定二浸渣量,摸索出料液净化的最佳条件,建立了数据库,把铟直收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另外,还从废渣、废水中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对铟金属吃干榨净。
浸出工段创新氧化锌系统优化方式,通过班前班后会和工作间隙的现场培训,规范员工按工艺标准,精细操作。通过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铅渣含锌下降到目前的3.8%,铅渣含铟下降到0.012%,而铟棉含铟则上升至0.64%,铟棉直收率、铟金属量实现新高。这不经意间的“两降三升”,不仅让有价金属最大限度颗粒归仓,同时也给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精隔系统优化也卓有成效。通过在搅拌轴上增加放置还原木的放置箱,代替桨叶进行搅拌,并利用还原木的还原效率,减少还原木用量。同时,利用原有沉淀池,回收碱镉渣水中的明镉粒,将沉淀的碱镉渣进行压滤压团处理后,最大限度降低了碱水中镉的含量,减少了下游污水的处理压力。还原工序加料方式的创新,使得还原剂和料液均匀接触,还原木和火碱消耗双双降低,年创效达20余万元。
看不见的绿色已陶醉,满眼的绿色更靓丽。
经过5S现场提升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今,车间外,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车间内,机器设备,光亮照人。员工们,或凝神观察着料液变化,或往机器里娴熟地加着物料,动作潇洒。渣不落地,水不外流,规范操作,爱护环境,在这里已变成现实。
攻坚,创新工作室走在前
“袁永锋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创新的专门机构,担负着豫光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自从挂牌之日起,这里的精英们就依照工作室的工作章程,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集中智慧、共同应对、互相提高。
产能提升的指令下达后,创新工作室的科技人员就把目光瞄准电解车间,在那里展开一个多月的高密度电流实验工作。他们把电流密度设计成几段不同的曲线并结合外界气温、电解槽液体温度,探索出了一套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措施的生产模式,平稳升降电流的工艺标准被找到。
二期系统产能优化提升项目,是对工作室工作人员的真正考验。原来的废液输送系统,全部用的是管道,科技人员在对现场进一步勘查后,决定用流槽代替管道,使得输送路程缩短了二分之一,弯头少用了三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原来需开4台废液循环泵才能满足生产,现在只需开两台就足够了,一年就可为公司节省20余万元的开支。
科技人员通过实验还使得吨锌粉单耗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豫光共有3个创新工作室,我厂就占了一个,既是公司对我们的信任,也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压力。一年来,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我想,未来的工作还得靠我们踏踏实实地做,继续发挥我们的人才优势,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困难局面。”厂长袁永锋说。
                 (乔立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