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1|回复: 0

但愿你不要成为下一个恋爱高手

发表于 2016-3-13 19:59: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在网上,我尊称陈纯为纯叔,虽然我比他还要痴长一岁多。尊称其为“叔”,不仅因为欣赏他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感慨于他的泡妞水平。

在大陆狭窄的思想界和学术圈,学术同仁们的生活大多是封闭和枯燥的,因此业余生活丰富、社交面广又会泡妞的人总会被传为佳话,这些佳话经过一道道不经意的夸大宣传,最终总会造就几个传奇。幸或不幸,纯叔就是这样的传奇。

结识陈纯,是因为几年前我无意间在豆瓣看到了他的文章《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被他优雅的文字、凌冽的思辨以及幻灭的情绪所打动,遂主动发豆油跟他交上了朋友。其实早在人人网衰败之前,他就是个颇具人气的学术网红。几个月前,我知悉他即将出版第一本书,内容并非政治哲学,而是爱情散文,书名恰恰选取了我当初所看到的这篇文章。这一点并不令我意外,可他自己倒觉得有些尴尬,曾坦言这也许将是他未来的黑点。

但愿你不要成为下一个恋爱高手

作为一名自由主义青年学者,陈纯以他卓越的论述和渊博的学识不断撕开各种伪善,并持续传播自由主义的公共价值。他的这类文章,每篇都像战斗檄文和冲锋号角,在大陆思想界自由主义思潮不断式微的情况下,他仍在努力保存自由的道统和守护智慧的薪火。

在“公共知识分子”被贬称为“公知”的后启蒙时代,陈纯是我眼中的战士,他配得上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虽然现在仍得在这个称呼前加上“青年”二字。他所做的许多工作是我想做但是能力不济的,我很庆幸当我无法在思想市场上奋力拼搏的时候,他能站出来替我们这些同道发声。

然而,政治哲学毕竟是个太过专业的领域,读者市场也非常小众,出版此类论著的门槛高且收益不一定明显。同时,对于陈纯来说,这也只是他钻石般才能的一个切面而已,即使博士毕业后没有留在高校任教,他仍能在思想界和文艺界不断“兴风作浪”,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

当我拿到陈纯的这本书时,吸引我的并非他的论理水平,而是他迷人的私人叙事。我缓慢且吃力地品读了两天,为文中的观点和情绪纠结了数日。作为哥们和同道,我们这些直男大多只了解他公开的学术思想,而不了解他隐秘的情感生活。因此,当他在此书上市前邀请我为此书做评时,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这表示我取到了他很大的信任。

可以说,在通读的过程中,我的一个直观的反应是:陈纯的情感散文比他的哲理论文更好看。在他的自由主义宏论当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才学,而在这些纤细的情感脉络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才情。才学可以学,才情却学不了。唯有悟性高且感觉敏锐者,才能拥有才情。

然而,才情高是有代价的,这代价就是曾历经的幻灭、错过的美满以及内心的创伤。

基于本书伤感的色调,我相信对它的评价也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

对于喜欢这种伤感色调的读者来说,陈纯描摹了我们这一代青年普遍的情感不圆满状况,并给予这种状况以充分的理解与可能的哲学思辨。后一点尤其难得,因为这是绝大多数情感类作家无缘触碰且力所未逮的领域。这样的文字,学者写不了,他们太呆板,畅销书作家也写不了,他们太肤浅,只有他能手到擒来。

但是,那些不喜欢此类文学的人会说,全书充满了小布尔乔亚式的矫情、学术新贵的优越感以及文艺青年无病呻吟式的伤春悲秋。

当然我可以为他辩护说,很多文艺天才都是矫情敏感的作货,比如说萧红和张爱玲。这些作家恰当地把那些自恋的小情绪转化成了文艺生产力,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通俗作品。但是,反对的人又会站起来反驳说,仅就张爱玲的文字而言,读者不难发现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亲密关系有很显著的无能。而这一点才道出了此书的问题实质。

本书作者以及许许多多的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在精神的高峰上不断攀爬的同时,却发现自己渐渐形单影只。这种孤独一方面是由于“高处不胜寒”所导致的曲高和寡,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社会中所大肆流行的“爱无能”病症。

当然,任何一个文笔隽永、思想深刻的人都很难主动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善于把自身的“爱无能”归结为运气问题,就像开篇《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中所表现的那种态度。但作者恰恰忽视了心灵成长的必要性,以及爱(亲密关系)作为技艺的本质。我们能否获得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这是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的关键技能,它完全不同于把妹技巧,后者的成功恰恰是爱的失败:不付出真心,只在乎技巧,赢了自尊,满足了征服欲,却输掉了进入爱的契机。

这一点也暴露了同为自由主义者的我和陈纯,在治学态度上的巨大分野。我认为比政治哲学更重要的是生命哲学,而后者不是一个能够仅通过看书、讲学、思辨、切磋所能完成的成长任务,它的核心是学习如何去爱。

遍览全书,我们能看到才子佳人的惺惺相惜,读到男女同学的眉目传情,发现精虫上脑的荷尔蒙冲动,但唯独找不到爱的承诺。另外,当我们站在女性的角度,尤其是站在被作者伤害过、辜负过的女性的视角来看,作者的择爱行为简直可气。因为那些真心喜欢他的人得不到丝毫的珍惜,而那些他所孜孜以求的对象却都是些不值得爱的“问题少女”。

我们可根据作者投入的笔墨判断出他最喜爱的两个女子分别是:圆圆和嬴莹。至于敬姑娘、辛瑶遥,也只属于彼此欣赏的程度,还够不上付出真心的地步。说到作者同嬴莹和圆圆的“浪漫故事”,读者想必能搞明白为什么他是个不婚主义者了,因为在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作者遭遇了严重的伤害,这些伤害不啻为一种严重的背叛。

严格来说,书中的这些“爱情”,没有一个真正进入了长期的亲密关系。高频度的成功猎艳在大多数男人看来固然值得羡艳,因为他们天生乃是一种喜爱集邮的动物,但是对于一个体会过高质量亲密关系的人来说,这些惨痛的经历无异于一种惩罚,它让一个人变得过分挑剔、躲避承诺且善于在单恋的自虐中寻求快感。

因此,这本书讲述的并不是一系列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些近似爱情却不是爱情的玩意儿,它的立意可能更接近于电影《和莎莫的500天》。但我真心希望此书的读者不要过分沉溺于这种哀伤的心绪,而是抱着“他人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姿态,用作者的不幸反思自己的问题,从他的故事中看到美好爱情的可能性。

但愿你不要成为下一个恋爱高手,但愿“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故事不要在你身上上演。(《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书评/狗剩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