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玫瑰花中最珍贵的是黑玫瑰,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得一见,但在济三矿却到处都有绽放的“黑玫瑰”,她们是遍布矿山的1400多名女工。她们与煤结缘,与煤打交道,展巾帼风采,建和谐矿山,发挥着“半边天”作用。
与焊花共舞
“嗤嗤嗤……”记者走进济三矿机厂铆焊作业一区,宽大的顶棚下,女工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车间内充斥着阵阵电焊声,刺眼的蓝光随处可见。33岁的女工李秀玲“全副武装”,拿着电焊枪,正在认真焊接。弧光闪烁,焊花飞溅……
记者在旁边观看,尽管离电焊枪有五六米远,依然不时有飞溅的火花落在脚下,伴着阵阵呛人的气味。李秀玲更是被火花包围着。
放下手中的工具,有着12年电焊工工龄的李秀玲告诉记者,“哪个电焊工身上没有烫伤?有时火花不小心掉进鞋里,也得忍着不能动,因为一旦乱动,可能会烫伤更多的地方。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得穿着厚衣服作业,夏天是电焊工最累的时候,一天不知道要出多少汗,长痱子更是常有的事。”
像李秀玲一样干电焊的女工,机厂还有12人。她们手持焊钳、焊枪与割刀,每天和厚重的钢铁、钢板打交道,用自己辛劳的汗水、超常的付出,默默服务矿井安全生产。机厂的空地就是她们的“战场”,厚厚的工作服加上高温作业烘烤使她们挥汗如雨,隔着手套都能感觉到电焊钳烫手。每天焊接15根“108”的注浆管子,熔掉多少包焊条她们已经记不清了,她们只记得没有耽误一分钟的井下安全生产。
“管子焊接质量好,才能保证井下正常供风供水,确保安全生产。这群女工很能吃苦,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能够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机厂厂长李言军这样评价。
废品堆里“淘金”
“来,我们一起把一字梁抬起来!”女工安华、王伟满头大汗,抬着沉重的一字梁往压力整形机上放,准备修复弯曲、坏损的一字梁。
济三矿工业广场上,回收队场区内,H支架、一字梁、边梁等摆放整整齐齐,井井有条。
“坏损的一字梁需要整形、除锈、喷漆,才能重新使用。”安华一边说着,一边为修复好的一字梁喷着灰色的油漆,她介绍说,“待油漆晾干后,这些一字梁就被运往井下。”
无论风雪晴雨,在废铁堆、废设备堆、废杂物堆边,随处可见回收队女工的身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冬天寒风刺骨、夏天如处烤箱,这是回收队女工的真实写照。“想到我们虽然累一点,却能给矿上带来效益,心里就美滋滋的!”王伟这样说。
在现场巡检的回收队队长齐新林介绍,“我们队共有23名女工,她们踏实肯干,默默奉献,确保废旧材料物最大程度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节支降耗。”
回收队女工在队领导的带领下,把修旧利废作为实现“增利”的重要手段,坚持“废变宝”、“长变短”、“弯变直”、“坏变好”、“旧变新”的原则,对井下回收上来的有使用价值的一字梁、旧板梁、备板等,加工后重新投入使用,并将下脚料进行再加工处理,制作成木楔和托盘,减少材料消耗。2015年,回收队完成修复利废原价值1390万余元,这里面饱含着女工们的辛勤汗水。
争做新潮“女创客”
“什么是煤的灰分和矿物质,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煤中水分的分类和区别?”这是煤质发运科杨滨巾帼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学习讨论。
一间2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房间作为创新工作室主阵地,工作室内配备电脑、投影仪、桌椅等基础设施,墙上悬挂着精心制作的工作室管理制度、攻关课题、年度方案等牌版。
该巾帼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7月,由集团公司第五届煤质化验工技术比武冠军杨滨领衔,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女技术大拿、女高级工程师等12名女工为核心成员,成为集团公司第一批、济三矿第一个女性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降低成本、技术改造、管理创新”为目标,每月召开会议,谋划创新工作,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名“创客”积极关注生产中的细节,把握创新点,每人每月提合理化建议不少于2条,把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用心用力做好创新创效,对于该巾帼创新工作室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课题《提高烟煤粘结指数测定结果准确性》坚持“全过程纳入、持续改进、PDCA循环”方式,提高了化验室整体工作水平;课题《通过模式化管理流程,提高检验准确度》,获得省级优秀成果……10余项成果获得公司、矿级优秀科技成果,累计创效100余万元。该工作室6人获得国家化验员资格证,5人摘得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名次。
“创新路上有苦也有甜,我们得到了成长,也为矿井的发展尽了一份力,感觉很自豪。”这是该巾帼创新工作室“创客”们的共同心声。(李苏华 冯莎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