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时下,虽已是春日荡漾,但煤炭企业遇到的严寒至今未见退去的迹象。于是,街谈巷议,茶余饭后,三五成群,论战嘈杂,归结一点,无非就是琢磨我们的待遇,煽情我们的工资水平,掂量我们的“五险一金”,看远我们的未来走向……当然,这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无可非议。可又有谁静下心来盘查一下自己的思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比一下贡献,看自己到底履职尽责咋样?对岗位的敬业程度咋样?现在到手的这点工资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你,是身在曹营心亦随曹?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得不说,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是忠诚于事业的,因为现在的工作,是我们的生存之根,糊口之基,实现价值之本。但是你能做到忠贞不二,善始善终,不变承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呼吸共患难吗?尤其是企业面临多变的形势,尤其是企业爬坡过坎的时刻,尤其是在企业方方面面打紧,仍不能养活在职人员时……
东汉末年,关羽为了保护打败了的结义兄弟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于是送钱财,献美女,敬宝马,领战袍,而关羽却是无动于衷。这时的关羽一心一意只是关注刘备的命运,“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由此而生,且流传至今。看来,只要自己的命运与谁结合在一起,哪怕赴汤蹈火也会在所不辞的!再看看苏武牧羊的故事,你一定会对苏武的执着、敬业、爱国,佩服的五体投地。奉汉武帝之命,送达一批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北还,由于叛乱,却遭受了滞留的待遇,19年间,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威逼利诱不屈,面对恶劣环境不让,终于在汉昭帝即位后,持旌“节”回汉,尽忠守节的境界可见一斑,这该是“身在‘匈’营心在汉”的典型代表吧。
我们常说,权利与义务相匹配。不存在没有义务的权利,更不存在没有权利的义务。有时候,有多大的权利就有多大的义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颇。
我们也知晓,责任与利益共存亡。有时候,责任更体现的是利益,并且与之关联度更为密切。就像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已经定下了今生今世的生死盟约,没有改变命运的忽悠,没有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应该不会改变当初的初衷,离心背叛,这也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真实含义。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将心比心,经常地来个换位思考。看看企业对我咋样的同时,再看看我对企业的回报又有多少?看看企业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再看看我对创业创收想了哪些点子,对落实既定的措施做了哪些工作……身在企业,把精力用在搜集企业的不是,用在消极对待上,绝对不是应持的态度。身在企业大树下,又怕树上掉下的树叶砸着自己,或者是因了伤头皮破手指而怨声载道,也绝对不是应持的心态。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大树在时我们在树下乘凉,当大树倒下时,我们又能指望谁来担当重任呢。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还没有觉悟起来。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要么看着企业没了希望和指望,早早地撇弃企业,自谋一条出路,另开辟一块天地;要么看着企业还有奔头,或者是走不了、不愿走、不能走、走不得,干脆就放弃幻想,就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大干一场。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人之常情。我很是记得一位老领导教诲我的话,叫做,要想不干这活,必须先把这活干出色。深入浅出的一句话,使人终身受益。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敬爱,对岗位的忠贞,那就是“身在曹营心亦随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