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7|回复: 1

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发表于 2016-3-21 18:32: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松龄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创新的对象是物或者说是商品,如果物或者商品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差别,就不能说物或者商品有创新,只能说它是改头换面。我国的许多产品为了博得一个好的市场价格和丰厚的利润,往往冠以创新的名义,其实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其中尤以药品为甚。
  创新与发展内含辩证的逻辑关系,即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是前提、是条件,发展只是创新的结果。所以,研究创新发展重点是研究创新。目前,讨论创新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要创新和如何创新上的文章见多,当然这是必要的。作为理论工作者,探讨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我认为也是必须的。尽管也有文章研究这个内容,但只是以熊彼德的增长理论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尤其是它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的,却是见诸不多,或者说没有。我国一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在创新发展的问题上,只是借助熊彼德的增长理论,未免有点说不过去。因此,我想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对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还望理论界的同仁们提出批评指导意见。
  创新其实是使用价值的创新。“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资本论第一卷,下同)。创新的对象是物或者说是商品,如果物或者商品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差别,就不能说物或者商品有创新,只能说它是改头换面。我国的许多产品为了博得一个好的市场价格和丰厚的利润,往往冠以创新的名义,其实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其中尤以药品为甚。我国的创新工业园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生产的产品同其他园区没有质上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创新工业园区呢?无非是借创新工业园区之名得政策之实惠罢了。所以,判断一种物或者商品是不是创新,标准不是别的,就是看它的使用价值有不有变化,使用价值没有变化的就不能说是创新。使用价值变化了,人们对它产生了新的需求,不只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且也因为改善了人的生活状况,因而也可以说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使用价值的不断创新,才能保障社会的创新发展。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马克思说的有用劳动就是与抽象劳动相对立的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因为创新变成了不同于原来的使用价值,意味着具体劳动不再是原来的具体劳动,也就是说,使用价值的创新其实是因为具体劳动的创新。具体劳动的创新是因,使用价值的创新是果。过去,我们只把劳动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只是用劳动的两重性解释商品的两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未能把具体劳动区分为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因而对劳动的创新引起使用价值的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缺少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抽象劳动生产价值和由价值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经济学正是利用效用价值理论对生产力和创新等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对生产力和创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因为重视价值关系的研究,对具体劳动创新的理论问题探讨较少而比较忽视了生产力和创新方面的理论探讨。
  具体劳动的创新是有条件的,除了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以外,还需要诸如分工、资本、教育、意识形态和制度等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分工能够使劳动者专务一业,从而有利于提高他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技能,也有利于他专心致志地改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实现具体劳动的创新,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已经作了深入的论述。资本是具体劳动创新的不可替代的工具。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项创新都离不开资本的参与。资本的增加使用和创新使用使得具体劳动的创新得以实现。手工制针变为机器制针,水动力变为蒸汽动力,机械化变为自动化,都是因为资本的参与而实现的。人类认识能力是分工和资本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而认识能力的提高又是教育的结果。没有现代教育的传播和普及,很难说有现代分工和资本利用的水平。应该说,一个教育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有水平较高的分工体系和资本利用结果的,美国社会的高度化分工和资本的有效利用,都是得益于现代化教育的结果。一个开放式的具有独立思考和学术自由的教育体系是具体劳动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就涉及到了开放包容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中,智力或思想力的发挥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的。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智力或思想力的开发,从而促进具体劳动的创新。一个封闭和排斥的意识形态,则会制约智力和或思想力的开发,不利于具体劳动的创新。意识形态只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也会对具体劳动的创新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作用。不利于平等竞争的制度安排,比如权力支配教育资源或者科技资源的体制,就对具体劳动的创新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制度约束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要实现具体劳动的创新,从而达到使用价值创新和创新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在促进分工、使用资本、发展教育、开放意识形态和改革制度等方面狠下功夫。市场促进分工,不断地发育、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机制,就能够形成现代化的社会分工体系。权力干预市场对社会分工不利,而且对诸如分配不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把由此形成的社会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则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不利于分工体系的完善,制约创新发展。我国的资本总量不算少,但用在创新上的数量明显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创新的收益具有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虚拟资本和实物资本收益结构上的差异,导致创新资本不足,影响创新发展的速度。调整资本结构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具有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的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且要和意识形态的开放与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且要改革学校的官本位体制。只有通过制度改革,把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及其他资源充分调动到创新上来,创新发展的目标才有光明的前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3 21:20:07 | 查看全部
创新发展的目标才有光明的前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