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利用技术的手段第一时间识别可能的诈骗信息,夯实实名制“基座”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然后再在支付环节强化风险管控,由此可望打造一个反信息诈骗的完整闭环。
去年8月1日,深圳启动了为期5个月的全市性反信息诈骗专项行动。最新消息是,专项行动将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在巩固和完善去年专项行动期间创建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机制的同时,今年相关部门还将出新招:依托情报平台对新型犯罪警情进行实时监测、对涉案对公账户万元以上转额予以止付、定期通报信息诈骗案件高发的银行。
电话诈骗、短信诈骗、钓鱼网站诈骗、IM聊天软件诈骗、网络购物诈骗、伪造篡改软件诈骗、虚假WIFI诈骗、恶意二维码诈骗……凡此种种,层出不穷的信息诈骗手段,你也许听说过也许经历过,但一般人真的很难完全做到“百骗不侵”。以至于骗子的开头语“您好”,已经成为继“小姐”之后第二个被毁掉的汉语名词。给人的感觉是,骗子似乎也越来越专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密,作案手法越来越繁多。
防不胜防的公众感受之下,是我国每年数以亿计的信息诈骗统计数据,单个受害者的损失甚至高达数千万元。而在深圳,信息诈骗犯罪同样是高发的案件类型。
微观层面,信息诈骗存在作案隐蔽、取证难等特点,且违法犯罪活动出现了专业化程度提高、多分工现象明显等趋势,民众被骗往往难以挽回损失;宏观层面,信息诈骗危及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甚至会动摇、瓦解整个社会的诚信根基。因此,组织建立起完善的监管、防范、打击体系,迫在眉睫。
早在2013年,深圳市公安局就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去年启动的反信息诈骗专项行动,更取得了连续5个月信息诈骗案件环比两位数下降的显著成效。但是,因为牵涉利益巨大,因为涉及高科技犯罪,反信息诈骗的任务依然艰巨,专项行动延长至今年年底,凸显了继续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不给犯罪分子留一丝借机喘息、死灰复燃的机会。
来源:深圳企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