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钱学森晚年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忧虑、对一些大学的评价等,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热议。这是一件大好事,它将进一步带动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办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在讨论。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议来议去,好象真正落实下来的措施和办法不是很多。相反听到、看到的却是大学里楼房盖了多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多少、又扩招了多少学生等。至于说这个大学的特色是什么、有多少出类拔萃的教师、培养出了多少有贡献的人才等,虽也有点“动静”,但似乎很少、很少。
这样就冒出了一个问题:办好大学的根本是什么?今后应该往哪些方面努力?现在我们实在应很好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了。
考虑这个问题,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似有警醒作用。他说: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此话虽短,但却深刻地道出了办好大学的实质。
办好一所大学,无疑需要很多条件。诸如良好的生源、一流的设备、充足的资金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要有大师级的人物,此乃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办好大学的根本保证。
师者,传道释疑解惑之谓也。然师有高下之别、大小之分。大师者,必是学术造诣高深之人,必是教授方法灵活之者。由这些大师来执教,授课程之精细,究学问之高深,导研究之巅峰,效果俱佳自不待言。所以,中外一些大学都在聘请大师上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以壮实力。
当年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主政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着力聘请了社会上不少知名教授来校任教,使北大声名鹊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也深谙此道,他说,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从世界各地请到大师级教授来校执教。哈佛大学在这方面更不落后,迄今已吸引来130个国家的5300多名一流学府的教授来校担纲。由此观之,力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当今时代之潮流、办好大学之要旨。
师者,需名实相符,具有真才实学。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论及文章时曾言:“文章如金精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大师级教授也是如此,非自我标榜能奏效,它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因而在聘任上务必要精挑细择,实行竞争上岗。这里,容不得“滥竽充数”,来不得迁就照顾,更不允许巧立名目,暗渡陈仓。唯其如此,才能确保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
相形之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如何呢?重学历、看学位,这一点是做到了,不具有博士学位就别想到教室讲课。但博士中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授虽学问不错,但用在本校教学的时间不是很多,更别说给本科生讲课。还有一些人是“满天飞”,一个讲稿到处演讲,赚点钱财了事。如此情形,怎么能有大师级的教授产生呢?而没有这些大师级的教授,又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
大师级教授,为大学之所需。现在应把这个问题摆在重要日程上很好地解决一下了。只有将之认真做好了、做实了,则大学才真正有望矣!当前各大学正处于竞争发展时期。是甘居中游,缓慢前行?还是脱颖而出,卓然而立?其中重要一条就在于是否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出大师级的教授。此举已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之事,望各大学的校长们思而行之,着力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