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3|回复: 1

人民日报:乡村之美,更在安放心灵

发表于 2016-3-27 23:13: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乡村之美,更在安放心灵
吕晓勋
2016年02月17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乡村之美,更在安放心灵(评论员随笔)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更应有文化之繁盛、心灵之润泽

  

  春节回家,邀上三五好友小聚,是大多数回乡年轻人乐在其中的事。然而在一些场合,这样的聚会却变成“赌博会”:走亲戚吃过饭就打麻将,或者推牌九、诈金花……有人甚至输掉了一年打工挣得的辛苦钱,还要从父母那儿借钱做路费。

  虽然可能只是过年几天的“放纵”,却也无形间照见了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尴尬。设身处地想想,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们,忽然有了几天难得的清闲,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却相对匮乏,不知该如何打发时间。

  现实中农村的种种“文化短板”,因为春节的到来而被放大。有领导干部曾坦言,精神文明建设有“两难”:认识难到位,投入难到位。部分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此。比如,在一些地方,农村书屋、文化馆等基础设施,由于更新慢,软硬件落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解渴”作用;固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因为乏人关注,渐渐走向衰亡。当有效文化供给长期处于不足,甚至缺位、错位的状态,村民难免会生发出“除了打牌,还能干些什么”的感叹。

  “好山好水好无聊”,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因此,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因为这不仅关乎农村文化的延续与复兴,更关系到乡土社会的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多少年来,资源禀赋各异的大小村落,为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广袤的农村之中,蕴藏着无数的民间高手和能人巧匠。无论是让文化惠农变成从下到上的“点菜”,鼓励农民朋友主动参加歌咏、诗会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老老少少全员行动展示才艺,都充分证明了,只要能找到他们的兴趣、特长所在,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那济济一堂的热闹与温情,就不愁找不到呈现的舞台。各种散落、漂浮的心绪,亦能借此良机汇集成一种催化剂,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从这个角度看,让农村的麻将声小些,让乡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些,至少需要内外两股力量的纠偏。精神、文化生活更充实,才不会老想着靠赌博来打发时间,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内心世界更宽广,才有可能引导家人、朋友,不断寻求更优质、更能涵养心灵的精神寄托。毕竟,物质生活渐渐走向小康了,精神生活也当努力向小康看齐。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之繁盛、心灵之润泽。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7日 05 版)


分享到:4
(责编:王鹤瑾、陈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7 09:54:19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