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一份厚重温暖“民生答卷”(组图))
回望“十二五”,扬中人社的改革步伐走得铿锵有力。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一项项惠民政策密集出台,一大批新举措积极推进,人们从中感受到新变化、触摸到新温度。一组组数据、一幕幕图景,彰显社会保障的成就,扬中交出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
统筹城乡就业不断推进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十二五”期间,扬中新增就业6.6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0.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34 %,扶持创业0.8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46万人。全市有5个镇(街、区)建成省级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镇,1家正在创建之中。共创建成国家充分就业示范社区1家,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4家,被江苏省政府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成功创建了江苏省创业示范城市。
出台系列文件,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出台《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初始创业补贴等政策;出台《人社局开展“双百双扶、携手创业”活动的实施方案》,促成一百名创业成功人士结对一百名有创业意向的初始创业者,实现“共同创业、共同致富”;出台《扬中市农民创业园(一村一园)认定办法》,落实农民创业园的申报、审批、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民创业园46个,扶持农民创业0.82万人、带动就业3.46万人;出台《扬中市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办法》,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19个。
推出系列举措,重点人群就业愈加充分。推行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周六人才集市”等专项活动,开通“扬中人才网”微信平台;大学生创业园正式投入使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空间环境支持和系统服务,入驻创业苗圃的大学生可享受免费办公场地、创业实训等扶持。
推进城乡统筹培训,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为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全方位就业和服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企业在职职工、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等人群的培训力度。同时,组织青年创业大赛、“创业者沙龙”等活动,举办SYB培训班,通过创业经验交流、模拟实践等途径提高创业能力。
加强基地建设,创业就业载体示范作用日益凸显。全市打造省级孵化基地1家,镇江市创业孵化基地24个、示范基地 3个,孵化基地面积达189.8万平方米,为419家入驻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事务代理等低成本服务。
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扬中企业养老、职工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万人、10.3万人、7.7万人、6.2万人、24.5万人,覆盖率均达98.9%以上。
狠抓扩面征缴。实施社会保险全民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参保登记信息数据动态管理机制,推进社保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查漏补缺,对未参保人员进行梳理,突出重点促进参保。
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提高职工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实行职工自费医疗补充保险,连续参保15年及以上人员取消30万元封顶线限额;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适度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年度封顶线限额提高至12万元;实施《扬中市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将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定为2万元,全市17.58万参保居民从中受益。率先在全市推行工伤浮动费率制,每年根据上年度单位工伤事故发生及保费收支情况,按时调整企业工伤保险费率,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实行生育保险医疗机构定点管理,不断扩大保险支付范围,提高生育保障待遇水平。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均430元/年。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05元。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目前人均养老金水平约1775元。加强征地农民保障调研,累计发放征地保障金3亿元。
打造社保优质服务。在镇江辖市区率先启动“金保工程”,信息平台正式上线,社保卡发放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退休人员网格化管理,创建3家江苏省退管服务示范点。试点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进一步方便参保人员就医。
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扬中人才总量达5.15万人。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组织“江洲博士百人工程”、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等品牌活动,截至目前,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8人,省“双创”项目人才78人,落实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个,镇江“331”项目资助74个。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出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用人才选拔、职称评审、以赛促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660名。推进外招外引工作。引进国外智力4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00名,1个项目入选国家高端外专项目资助。成功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镇江市突出贡献专家6人。推进人才载体建设。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扬中设站企业总量达到13家,吸引了大批优秀博士来创新创业。成功创建镇江市首家江苏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促进了海外人才来扬中的发展。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渐趋完善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十二五”期间,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查处率达100%,各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7%,其中调解结案率达到55%。
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效能显著提升。实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焦点式审理改革,根据案件类型,简化无争议事实审理,重点围绕有争议的事实开展审理工作。从立案、庭前送达、庭前准备、开庭审理、文书制作、归档六个阶段全面规范焦点式审理流程,制作7类案件的事实调查表,方便当事人填写,促进仲裁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健全“简单案件简易率、疑难案件快捷率”的繁简分流机制,实现仲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办案质效;开通了仲裁网上调解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鼓励当事人在省人社厅网站登记注册,填写基本争议情况和联系方式,自己选择专家,让调解申请可以足不出户,打造维权零距离服务。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面推进。放大“两网化”效应,按照“统一受理、分级管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为一体的要求,全市6个一级网格全面受理职工举报投诉,做到“一点投诉举报、全市联动受理”,打造一小时维权服务圈,实现就近便捷维权。三是企业用工行为不断规范。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用工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劳动管理水平,减少各类劳动纠纷的发生。出台《关于预防和处置企业欠薪事件的工作意见》,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联系会议制度,加大重大欠薪案件联合查处,综合施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
人事改革更加深入
公务员管理不断加强。以“规范、安全、科学、严密”为要求,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招考工作实现在“阳光下”操作,彰显政府部门公信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实施;全面实行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度;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全覆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扬中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完成了相关部门的组建工作。
覆盖城乡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加快推进均等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人社工作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全部建成。全市所有镇(街、区)和村(社区)全部建立人社公共服务平台,每个基层站均有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专职协理员持证上岗率100%。打造新农保“四不出村”工作平台。设置162台“电话支付终端”和56部“金穗惠农通”,农民办理新农保登记、缴费、领取和查询业务实现“足不出村”。打造“就诊购药半小时服务圈”。在全市设立15家定点零售药店和40家村卫生院,将两家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打造符合扬中实际的“就诊购药半小时服务圈”。推行企业退休人员“网格化”管理。出台《扬中市企业退休人员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将全市城区按照网格化划分为18个大社区,对每个社区进行资源整合,全市81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聘用192名网格协理员,对所有退休人员信息进行汇总和登记造册,建立退休职工网格动态管理档案,实现“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零距离对接。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建立健全全市人社工作统一规章制度和工作台账,人社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十三五”发展新征程已经扬帆起航,扬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职工表示,在扬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大胆实践,不辱使命,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大众创业的时代画卷,用璀璨的智慧点燃万众创新的燎原星火,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扬中再立新功!
李荣林 戴伟柱 姚 森 陈 欢
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