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几年前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延续和发展,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势倒逼的结果。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经济体的改革都是在维系现状和改变中进行的风险收益比核算,也只有当改革的风险小于不改革的风险时,理论思考才会真正意义向实践施行进行转化,而现在已经到了这时点。客观而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本质上是在经济环境倒逼下,政策向市场化规律的回归。
由于过剩产能牵扯到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再就业和银行信贷等问题,过剩产能的出清便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改革问题。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也正是在强调市场化力量的基础上,开启的一项综合性工程。
从经济周期的视角来审视。一方面,大宗商品十年繁荣周期的结束,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产业链危机由利润下滑向资产负债表恶化传导。在负债杠杆难以维继的条件下,过剩行业的产能收缩是经济规律使然,政策的逆向操作无法改变其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施方向来看,产能控制主导的供给收缩结合了房地产去库存化主导的需求支撑,这一措施又将带来新的库存周期波动,这一波动可能成为影响有色金属价格甚至有色金属企业股价的重要因素。
中国投资的放缓,加之新兴市场汇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需求端和成本端两侧导致了基本金属价格的大幅下挫。市场一度在惯性思维中预期,中国的干预政策会维持工业金属较为稳定的需求增长,这使得国内外部分有色金属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依然维持较高的开工水平,以微利甚至是小幅亏损来维系生产,寄希望于以时间换取空间。但当需求快速萎缩,金属价格大幅下跌时,企业利润表的萎缩将迅速转化为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这是由于高杠杆和长期低利润导致了企业债务的脆弱性。一旦这一进程开启,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就可能会陷入不可逆的负向循环之中(为维系现金流的资产抛售和金属价格下跌的相互强化),直到有足够多的企业彻底离开市场。
而中国需求的消退导致大宗工业金属十年繁荣周期的结束,这是行业大的周期背景和趋势。而此次“供给侧改革”和前期市场预期有所差别的地方在于,除了对过剩产能淘汰目标和进程的规划之外,也同时开启了需求端的维稳政策,而着力点是市场较为敏感的房地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于单纯依靠基建投资来进行经济托底的效果并不满意,而需要更加强劲的力量来稳定经济增速,使得经济重新回到扩张路径中去。供给收缩叠加需求托底,在长期产能去化的背景下,利好工业金属价格的反弹和企业利润率的恢复。同时,逆周期的政策行为需要得到经济企稳的印证,才会考虑是否做出调整。因此,有色金属需求有望开启中周期的复苏,以及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复苏共同推动。
(陆冰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