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都说“好闺女不如好女婿,好儿不如好儿媳。”本文是发生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及其普通的一件小事。它既不惊天,也不动地,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但可贵的是在当今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家庭里,婆媳恩怨、夫妻离婚、财产分割等纠纷不断的状况下,一些把公婆当作“累赘”的儿媳(亲生儿子又如何?)多如牛毛。而能够真心实意尽一尽孝心,并且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伺候老人(而且是极易招惹“是非”的公公)的好儿媳,可谓凤毛麟角。今寄拙作一篇,意在唤醒天下所有为人妻、为人母的媳妇们,莫忘了十月怀胎的艰辛和日后终有衰老的一刻,谁来为你端一口热汤,嘘一声温暖?这也许就是“家庭”存在的全部含义,抑或是你为你的后半生感到欣慰或遗憾的地方。
好儿媳, 伺奉公爹十年无悔
病榻前, 日月可鉴一片孝心
自古以来,婆婆与儿媳就是一对心照不宣的“冤家”。而“公公”与“儿媳”的关系别说是“和睦相处”,只要是不搞的流言满天已经算是烧了“高香”了。难道天底下“公、媳”父女之间的事就真的那样“说不清,道不白?”今天,笔者慕名采访了一位“孝”字当先、仁厚贤淑的好儿媳许巧玲。她从42岁开始,顶着长舌妇们“儿媳背公爹——出力不讨好”的蜚语,十年如一日,死心塌地的苦守在病榻前,精心伺候着瘫痪的“公爹”。
突发脑疾病:七旬老人祸不单行犹如伤口再撒盐
在繁华热闹的徐州火车西站附近,鳞次栉比的职工大楼东边,仍有一片等待着“拆迁”的低矮平房,这里就是曾经有着几十年“房龄”的老“铁路宿舍”。其中有一间几经翻盖、面积大约20多平米,阴暗而又低矮的简易房,是老铁路职工王开英的“家”。1978年,在铁路干了一辈子装卸工的王师傅光荣退休。但不幸的是,一向身体非常健壮的老人,突然有一天感到天旋地转,身体不适,经医院诊断为“脑血栓”。
医院离西站很远。尽管儿子、儿媳都不放心老人单独出行,坚持要求每日陪伴老人就医,但善解人意尚且还能自由走动的老人却说啥也不愿“连累”家人,每天都是坚持自己转乘公交车到医院就医。一晃几年过去了,老人的病情虽然并未减轻,却也不见发展,一直维持着现状,全家人却也感到非常的欣慰。转眼到了1995年的中秋节,老人再度不适,病情突然加重。在儿子王永普和儿媳许巧玲的掺扶下,爷仨再次到医院复诊。谁知屋漏偏遇连阴雨,老人下车时又不慎摔了一胶,将胯骨摔折。这真是雪上加霜。经医院诊断之后,那个怕麻烦的骨科医生竟不顾夫妻两人的再三哀求,总是以老人年龄过大,不宜住院为由,并编造了一大堆如何在家疗养的好处,硬是把老人打发回家卧床休息。不想,老人这一卧便是10年。
急坏了家人:万般无奈辞公职儿媳当起专职“陪护”
在徐州市第22中学教书的儿子王永普顿时慌神了。每日忙碌于教书育人的他除了寒暑两个假期,很少时间在家。看着已经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父亲每日还要到医院打针、吊水,46岁的王老师真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在当今“望子成龙”的时代,学生怎可一日无师!不请假,对不起含辛茹苦拉扯自己成人的老父亲;请假,又舍不得朝夕相处急切渴求知识的学生,再说,父亲的病不是感冒发烧,对于这种老年人最害怕的顽症何日能康复,还是个大大的“?”,总不能天天请假吧?那几天,王老师急的抓耳挠腮,彻夜无眠,他彻底地垮了。无奈中,倒是通情达理的媳妇许巧玲安慰了他那颗走投无路的心。许巧玲说,好歹我的工作不算多忙,可以请零星假。就这样,王老师只好委屈为家庭、为老人操碎心的媳妇每天骑着三轮车,风雨无阻地送老人到医院治疗。老人身体重,行动不便,这对一顿吃不了二两饭的儿媳那弱不经风的身体简直就是个“考验”。好歹不是住在楼上,单是这个平房,从下床到门外的二十多步地,已经把她累得够呛!再掺扶老人坐到三轮车上,前轻后重,车把不时地撅起来。她只好事先把车把栓在柱子上。就这样,每天都要费好大力气,多遍地重复着这个单调的动作。此后,便是让她望而生畏的几公里路程。马路上川流不息,拥挤不堪的人、车,而到了医院还要一遍一遍重复着艰难的动作。她曾经打过退堂鼓,心想,自己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了。又不是自己的亲爹娘,我图什么?就是不干,当儿媳的还有什么错?再说还有两个“大姑姐”,她们都干什么去了?可想到公公平时像亲爹一样的关心自己时,心又软了。俗话说“婆婆是个娘”。可俗话也没说“公爹不是爹”,既然婆婆已经不在了,伺候公公就是当晚辈的责任,再说为丈夫分担忧愁也是当媳妇应该做的事。想到这,许巧玲也就释然了。两年里,反反复复的枯燥动作,加之精神上的压力,身材瘦小的她更加“苗条”。出点力,倒没啥,可是当她不止一次地听到邻居们指指戳戳:“儿媳照顾公公,心再热,话难听,有些‘事’插不上手,最后还不落个‘背老公公上山——出力不讨好’的下场。”一直把公公当作亲生父亲照料的许巧玲听后,心中很不是滋味,常常偷偷地躲在家里流泪。她埋怨自己命苦,却又感激像亲爹一样的老人,心里虽然委屈的要命,但对公爹,笑意却真诚地挂在脸上。
为尽快让老人的腿恢复正常,两口子抽空就跑泰安买膏药,下张集求秘方,徐州周边能跑的地方都跑遍了。也许是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苍,老人的腿伤竟奇迹般的好了,但是却“短”了两公分,好歹也能一瘸一拐地下地了。这多少让心力交瘁的儿子和吃尽苦头的儿媳感到一丝宽慰。只可惜好景不长,也就在这个时候,更大的灾难随之而来。1997年,老人因卧床太久,脑血管病再次复发,而且更加严重,大半个身子瘫痪,嘴不能语,手不能动,连大小便也成了问题。这下子可愁坏了老实巴交的王永普。他明白,今后的日子将更加难熬。父亲瘫痪,这不仅意味着老人从此要面对更大的病痛折磨,也意味着需要一个、甚至两个“整人”不离左右。他们想到了“请保姆”,可是想想老人有限的退休金和两口子微薄的收入,想想为老人求医问药的各种开支、孩子的学杂费已经让他力不从心,就连吃饭的钱都得好好算计算计。因为那时国家还未实行职工“内退”的政策,非常感谢单位照顾的许巧玲这时也为难了:老是请“零星假”不是个事;连续休“长假”也没有更合适的理由,即使单位的兄弟姊妹不说别的,自己也不好意思老让别人替自己干活。再说离退休年龄还相差很远,可目前确实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许巧玲和丈夫合计了几天后,只好痛下决心,42岁时便毅然辞去了她心爱的农科站工作,一心一意当起了公爹的专职“陪护”。
人老如顽童:只顾享受不计后果好儿媳里外作难
老人体重160斤,卧床后,行动极为不便。要命的是老人自小就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是个标准的“洁癖”,许巧玲深知老人的生活习性,即使在再差的条件下,也不忘每日三餐饭后的刷牙漱口。虽解手十分困难,但老人的胃口却又好的惊人。每天,许巧玲要为老人擦屎刮尿,换洗被褥,这还好说。有时公公拉的像黏稠的黑水,刺鼻的臊臭熏的她几乎昏倒,一连多日呕吐不止;翻身擦澡,更让瘦弱的许巧玲力不从心。当丈夫和孩子都不在家时,可就难为死了许巧玲,她要使出吃奶的力气硬是把公公一点一点用肩膀扛起来,然后赶紧腾出手来擦洗,可没有一点擎力的公爹一点也不“配合”,沉重的像一块石头。每次干完这些“苦役”,苦恼至极的许巧玲都是以泪洗面。一边是公爹,一边是儿媳,男女之间的许多“不方便”让她羞于启齿。说到这里,许巧玲面对笔者倏然泪下,半晌才说出她的难处:“头一次,让我好尴尬,公公尿急,自己又无能力。丈夫不在,要是自己的闺女还情有可原,但作为儿媳,我该怎么办?总不能由着公公尿在床上?此时,我无法顾及羞涩,权当是他的亲闺女,扭过脸,隔着一层布伸进手去,把公公的‘那个’塞进便壶,一次、两次……”为了解决公公不能自制的大小便失禁问题,许巧玲思绪再三,只好为老人做了好几套厚裤子,由着老人屙尿。她想,这样换洗要比扶来扶去轻松的多,只当个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吧。
装卸工出身的老人年轻时脾气就“倔”的出奇,老了老了却象个“老顽童”,他想要吃什么就非得一次吃个“够”,从来不顾“后果”,连儿子、孙子都看不下去。而许巧玲也总是千方百计地不让老人失望,她对几次想发“火”的丈夫说:“爸爸狠吃还能吃几天?就这么一点奢望咱就尽量由着他吧。”十冬腊月,老人一转脸看见了窗外纷飞的雪花,可能是想起了儿时的某一幕,突然比划着要吃市一中附近的“北京糖葫芦”,许巧玲二话没说,马上冒着风雪去买,一连多日不变;后来,老人不知怎么又想起了“黄桥烧饼”、“天津大麻花”;除夕夜,他看着香喷喷的水饺直摇头,非闹着要吃什么“好七水饺”、“大娘水饺”……总之,他想起啥就要啥,他看见谁,谁就别想闲一会。不管谁出去购买,反正是老人吃的越多,给许巧玲带来的“麻烦”越多。有时公爹肚子受凉,一连多日不见好转,屎尿裤子一个劲地换,这可苦了许巧玲。夏天还好,刺骨的冬天,除了照顾老人和一家老小的吃喝,她还要一个劲地洗刷沾满又脏又臭粪便的裤子,双手冻得像紫萝卜;按照公爹的生活习惯,棉裤还要消毒,她都一一照办。寒冷的冬夜,为了烘干几条棉裤,常常熬到天亮。就在老人卧床的10年里,条件很差的小屋里竟没有一点异味,她觉得老人胃口好是福气,屋里干净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自己再脏再累再苦,也值得。
走完人生路:老人精神上的满足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连亲生儿子自觉也没能尽到孝心的王永普,看到瘦小体弱的媳妇为了自己的父亲所付出的一切,他感激,内疚,他觉得这一切用语言表达太苍白无力,时常握住许巧玲的手,任由眼泪流淌。此时,为人师表的他深感“百善孝为先”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然而媳妇竟做到了,而且做的那样无懈可击,为两个上学的孩子作出了榜样。不忍妈妈为伺候爷爷累得昏天黑地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便与“孝”字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放学后,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嗲嗲啦啦伸手要食,而是放下书包便自觉地替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再说老人病卧在床的10年里,虽无法用语言表示感激之情,但他亲眼目睹了儿媳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老人想起自己的两个不孝的亲生女儿,她们也来过几回,充其量像领导慰问生病职工似的只是“看”一眼,安慰几句便匆匆离去的情景,只好连连叹气。从他闪着泪花浑浊的眼神里看出,已经不能言语的老人为亲身体验到了“好儿不如好儿媳、好儿媳赛过亲闺女”的事实感到了心底的宽慰。
又几年过去了,经历了痛苦煎熬的老人病情再度恶化,褥疮已经开始流脓水,每日来打水的“家庭”医生开始摇头,他们诊断:老人身体已经老化,皮肤组织衰竭,并开出了“死亡通知书”。此时,已经知道没有多少日子的老人感到了“死亡”并不可怕,难过的是自己拖累儿媳太久。老人睁开无神的泪眼,看着远处的高楼,直后悔为什么自己当时非要充那个“能”,把本来领导照顾的一套楼房“让”给了因没有房子而无法结婚的徒弟?并且此后再也没有申请过“调”房子,那可是自己临退休前唯一的一次“机会”啊!看着老伙计们都住得像模像样,而自己如今仍挤在这阴暗潮湿的平房里,还拖累了孩子们,他还能说什么呢?他后悔,可后悔又有什么用?眼看自己将不久人世,不仅没有什么像样的“遗产”留给孝顺的儿媳,还害得儿媳年纪轻轻就断送了大好的前程,花尽了可怜的“积蓄”,背了一屁股的债。“我对不起好儿媳啊!”这大概就是老人最后的遗言。去年6月,老人饱含着无言的感激泪水,紧握着前来探望他的单位领导的手,冲着儿子、儿媳慈祥地一笑,带着最后的满足和遗憾,走完了89岁的人生之路。
老人平静地去了,悲泣中,许巧玲也从此得到了精神和体力的“解脱”。送葬那天,街坊邻居都为许巧玲的孝心所感动,为老人“摊”到这样一个好儿媳感到骄傲。几个整天闲言碎语不断的长舌妇们也深深感到了羞愧和不安。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媳妇惭愧地道出心声:“许姐不容易,整整十年,3000多天!亲闺女又能怎样?别说是公公,就是自己的亲爹娘生病住院时,我也没像许姐这样热汤热水的伺候过一天。”许巧玲不屑地乜了她一眼,淡淡地说:“将心比心,人都得有这一天,对老人如何,孩子们都看着你呢!”(约510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