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滕福生
俗话常说的“借坡下驴”,是比喻借机下台。虽然多有贬义,但是,它确实为处于尴尬境地的人解了“围”,让本该出丑的人避免了出丑,不可以不说为一着高招。如果反过来说,把这句话用在培养班组长或班组员工身上,让有能为的职工成为班组安全生产的“中心”,或顺势把他们扶上驴,让他们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而说成是“借坡上驴”,不知是不是一件好事。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中本该成为“领头羊”的个别职工,却因其个性强的原因被人说三道四,他们只看到人家的缺点一堆堆,却看不到人家的优点一串串。应该说,企业员工,都是平常人,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都在恪尽职守地干好自己的本质。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锋芒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显山露水的,它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在日常的作为中逐渐显露,慢慢被大家认可,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地就成为职工心目中的带头人。徐州北站调车组里有一个一直被大伙不屑一顾的制动员,他叫谷文中,虽然此人平时少言寡语,可是他业务技术绝对一流,即使很挑剔的领导对他也无微词。作为一个普通的伙计,谁也没把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是,小谷并不因为大家不把他放在眼里而不为小组的安全和效率着想。一时期,在班组大事不出、小事不断、月月扣奖金的抱怨声中,人家小谷却动开了脑筋:怎样才能保证小组生产安全,改变不扣奖金的现状呢?他苦思多日,发挥了他善于编顺口溜的特长,用十几条有利于安全生产的顺口溜提醒大家在作业中的注意事项,很快改变了小组在生产作业中易于发生的事故隐患。车间干部发觉后,加以鼓励,并给小谷提供了一个展示奉献智慧的舞台,使他的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随着安全日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大伙对他口服心服。不久,他被推选为深受小组员工拥戴的班组长。
这个小例子可能不被大家认可,但他起码说明了一个道理,班组员工的成长,一半靠制度管理,一半靠个人素质。班组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企业所有的管理目标,管理思想、企业发展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如何把班组建设好、职工管理好、生产协调好、安全保证好,巳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造就合格的复合型职工,首先就要善于发现、培训和锻炼人,而员工的成长也应有一个知人善任的平台。其次,是打造一个有利于班组长成长提升的契机,给人以展示舞台,让更多的能人、贤人有“借坡上驴”的机会。特别是班长,他既是要参与生产的“兵”,又是带动一班人开拓进取的“将”,是企业名副其实的兵头将尾,要让企业员工在搞好自身班组建设的同时有奔头,有抱负。窃以为,为他们搭建“借坡上驴”的平台大有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