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长江隧桥通车后,前往崇明岛旅游的市民人数激增,以致出现吃饭难、住宿难、乘车难等情况;浦东、闵行等地新开通社区巴士,受到市民们欢迎。发生在上海市民身边的这两件事,其实告诉我们:扩内需不应忽视服务消费。
服务消费指的是除物质消费以外,人们以获得服务来满足自身或企业需求的消费行为。根据市政府刚刚发布的《2009年-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消费涉及金融、航运交通、商贸、房地产、会展、旅游、文化、居民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等诸多领域。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去年年末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但回过头看,扩内需仍大有潜力可挖。在一些人心目中,扩内需被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物质消费,而服务消费却被忽略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物质消费当然重要,因为全国13亿人口中,至今一半以上仍居住在农村,同时城镇低收入人口数量也十分惊人,这两类人群的物质消费水平还很低。因此,有效拉动这些人的消费,对提振我国经济意义重大。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我国物质消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而有理由忽视服务消费。
前些时出席主题为“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之道”的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峰论坛。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发言时说,过去二三百年,发达国家以不到全球20%的人口实现了工业化,却消耗全球60%-70%以上的资源。如果全世界都那样消费,10个地球的资源和能源都不够。如果每户人家拥有二三辆汽车,每人有几百件衣服且穿了就扔,我们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强调发展服务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当下物质消费相对充裕、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已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相比,服务消费总体而言还是供不应求。不必说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就是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服务供应同样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无论是看病难、找医院护工难、银行排队,还是难进好的幼儿园小学、养老院一床难求、社区体育设施少,都表明上海的服务供应,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提倡和发展服务消费,其关键是增加供给,而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供应不足,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供应中,一部分具有公益性质,一部分则具有市场属性。对此,应区别对待。其实,即便有些服务供应属公益性质,也可以实现市场化,通过竞争提供服务,如已开展多年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就是例证。可见,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执行非歧视原则、实行国民待遇、增加透明度,这些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政策措施,今天用于发展服务消费、增加服务供应,同样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