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在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下,越来越多的上海白领觉得自己身心俱疲。为了消除焦虑、减缓压力,一些白领辞去工作,移居到二三线城市。
东方早报发表张军瑜的文章:这让我想起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部电视剧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韩寒说,高额的房价使年轻人失去了理想。当许多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不得不变为房奴,甚至是欲做房奴而不得,再去谈那些风花雪月的理想,的确已经是个比较奢侈的话题。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每平方米动辄两三万元的起价,足可以把相当一部分城市打拼者给挡在门外。这些房子从一开始打地基的时候,就大概没想过要卖给普通百姓,也难怪某著名的开发商说:“我们就是给富人造房子,开发商不是慈善家。”在你拼劲儿勤奋工作,几天的收入还买不到房子上一块地板砖的时候;当你挤地铁回家,一倒床上就睡,第二天还不知道老板会不会把你开除的时候,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是缺少了一种人性关怀的。大城市虽城市功能完善,但这都需要硬邦邦的真金白银来支撑。没有了这些硬通货,城市的功能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摧残,而且城市的功能越完备,这种摧残的反噬力度就越高,顺带也会在你精神上,温柔地划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胡守钧教授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可是当我们的城市只是变成了钞票和钢筋水泥的混合体,当越来越多曾经为了理想在这里贡献了青春的年轻人,从这里选择无奈地退却,这个城市至少是称不上柔和和完美的。这,或许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顺带甩给人类的一个痼疾。
小蒋随想:如果社会没有竞争,如果人们无欲无求,那么世界就不会进步,社会就难以发展。但是,如果过度甚至野蛮竞争,倘若不择手段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丛林法则不相信眼泪”又会使人们时刻感觉危机四伏,迷失在尔虞我诈、为了物质出卖灵魂的陷阱之中。选择离开的人并不意味着懦弱,选择坚持的人也不应被归于盲从。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效应。从整体趋向上看,只有让一线城市的人才向二线、三线城市流动,才可能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从微观角度,“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在一线城市混得不好,未必等于在二三线城市不能如鱼得水。事实上,大城市的“挤出效应”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线城市日益“精粹化”,所谓起跑线上的公平变得越来越苍白。美国未来学家保罗·萨福甚至认为,随着生物和机器人工程学的迅猛发展,未来的富人将借助先进的技术重塑身体,富人将最终进化为一个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种族。这种预言听上去令人不寒而栗,但其本质上还是自我异化的选择。选择意味着承担相应的后果与责任,对普通人、对政府、对国家都是如此。但愿,今天的我们在做着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