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7435工作面,汗流浃背的职工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蹲在狭小的空间里维修设备,有的跪地上一锹一锹清理着煤块、矸石,有的弓着身子扛单体……
困难面前有办法
孔庄煤矿是中煤集团采深最深的矿井,而7435工作面是该矿采深最深的工作面,随着开采不断向深部延伸,冲击地压、瓦斯、高温等一系列问题,给安全生产带来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尤其从今年3月初,受7435工作面采深大、采动来压顶板活动剧烈及7433采空区遗留煤柱影响,材料道压力显著增大,顶板出现明显离层、下沉,巷道下帮夹角处锚杆出现断裂,而且底鼓严重,造成原本高2.8米、宽4.6米的材料道发生变形,上出口及超前20米范围最窄处只有高1.8米、宽2.8米,严重影响通风断面,不仅有瓦斯集聚和冒顶的危险,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艰苦的生产条件,给现场组织生产的综采一队带来巨大的压力。
“我们对材料道顶板离层、断裂、下沉处,在巷道两帮采用单体配合半圆木、铰接顶梁的方式进行维护,并拴好防倒绳。而顶板离层严重的地方,用直径18cm与巷道宽等长的半圆木做梁,单体做腿,沿倾向扶一梁两柱,保证棚子不影响运输行人;材料道超前内上下帮采用单体加铰接顶梁方式打一梁两柱加强维护……”队长李和峰刚刚升井,就和班子成员一起商讨安全技术措施。
面对工作面目前现场的工作状况,环境虽然非常艰苦,但是综采一队的“将士”们却没有丝毫畏惧,他们鼓足士气,稳扎稳打,向困难发起了总攻。工作面上矿灯闪烁,可以清晰地看到汗水不停地从他们的脸颊上流淌下来,顺着脖子浸入了工作服。随着采煤机的启动,滚筒缓缓伸进煤层,大片大片的乌金掉落到刮板溜槽上……
艰难险阻不低头
“受压力大影响,巷道两侧不断往回聚,巷道的顶板和底板会产生下沉和底鼓,这样巷道的断面就不够,也会带来不安全的因素,这时就需要对巷道两侧和底板进行修复。修复巷道的两帮叫做‘刷帮’,修复底板叫做‘卧底’。”该队跟班副队长龚逢伟说,他们每班都要进行卧底,条件不好时,还要重复卧底。卧底非常耗时耗力,在该队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该矿巷修一队及时伸出援手,先后派来20余名职工参加到会战中来。大家用手镐刨、用风镐打、用铲子攉,每班硬是完成了至少4米长、3米宽、半米深的卧底量。
“以前割一刀煤,机尾要改4-5棵单体,现在加强支护后,割一刀煤改的单体是原来的两倍之多。”该队生产班班长李万树介绍。一个单体重达近200斤,全部都要手工来移。在狭窄的地方,职工们连腰都直不起来,抬单体时,他们只能半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往前挪。“浑身的劲都使不上,抬几步腿就打颤,不过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坚持。”在机尾处干活的职工高正扯下脖子上的毛巾边擦汗边说。
尽职尽责讲奉献
“我们干部职工很辛苦,但大家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确保安全生产。”该队党支部书记谢余敬说。
“你看这是不是有道红印,一摸就疼。”班长孙玉民指着自己的脸说。走近一看,他的嘴边一圈都透着深红色。“改单体、工作面上网、穿半圆木、机尾卧底,都是体力活。在井下一干起活来,那真是挥汗如雨,汗水流在口罩里捂的。”他站起来又指着坐在他身后的职工张宗利、孙庆合等,他们脸上都有深浅不一的印痕。
生产副队长杨卫忠几乎天天跟班带班,一个月也就休了两三个班,“那也是累得不行了,他才舍得在家歇一天。”队里的职工这样说。在工作面无论是处理破碎的顶板,还是材料道顶板维护,杨卫忠都是身先士卒,战斗在最前沿。
跟班副队长张兆斌冲锋在前,专拣重活累活干。他经验丰富别人觉得没法解决的困难,他总能想出不错的解决办法。
施工条件恶劣,对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是一种考验,一些机电设备“撂挑子”是常有的事。机电副队长王祖栋,为了抢修机电设备,有时早班刚下井处理好了,夜班又出现新故障,他又匆匆赶到现场。
还有班长李蒙,职工魏玉广、张树军等,他们既胆大又心细,在工作中肯吃苦能出点子。面对一个个困难、一次次险情,大家在“压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砥砺奋战,他们是全矿攻坚克难的榜样,用实际行动唱响了煤市“寒冬”里的“真心英雄”曲。
中煤大屯公司 孔庄煤矿 宗慧芹 221611 0516-89036945 15952229235 zhqxc@foxmail.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