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柳叶青青
       ●秦延安(2016年4月11日《中国煤炭报》8版)
    雨如断了线的珠子,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马不停蹄地奔跑。那蹄声惊醒了在黄土中沉睡一冬的各种植物,它们纷纷探出绿色的脑袋,好奇地张望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连河畔的柳,也受到感染,抽出了嫩芽,鹅黄色,醉人眼。于是,原本荒芜得让人心痛的高原,顿时满是生机。这种生机,在雨的滋润下,在苍茫的高原上迅速蔓延,让人的思绪也如这满山的植物一样,意气风发。我们的车,就在这漫山遍野的绿色的夹缝中,蜿蜒前进。
    那从窗玻璃上滑下的雨线,让我想起了梁生宝买稻种时遭遇的那场春雨,只不过那场雨下在关中的渭河岸,这场雨落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梁生宝当年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买稻种的,而我则抱着复杂的心情去探访柳青的故里。
    柳青是先于路遥从陕北黄土地上走出来的著名作家,被喻为陕西文学的“教父”。很多人都知道他的《铜墙铁壁》,都读过他在长安县皇甫村写就的《创业史》,可是,知道柳青是吴堡县人的并不多。柳青12岁就离开了吴堡,因为写作需要,曾长期在长安县皇甫村蹲点,这让很多人误以为他就是长安人。
    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见的最多的树木还是柳。不管是单棵,还是成林,这种坚韧不拔、久经考验的树木,就如柳青一样,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总是以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惊喜,给人以希望。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车也停在了距吴堡县城40公里的张家山乡寺沟村村口。同许许多多的陕北农村一样,寺沟村的四周被群山围绕,纵横的沟壑呈丁字状,将一个偌大的村庄分隔成不规则的条块状。一条还算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路边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贺敬之书写的“柳青故里”四个大字。一户户人家如一把秕谷撒在沟沟岔岔,具有地域特色的窑洞,就顺着道路,将陕北人家的风情,呈现在你的眼前。
    沿着路碑右拐,走过一条约200米长的土筑坡道,就看见上下两排各五孔窑洞。下面的五孔窑洞已经废弃,只有院里几棵吐芽的枣树,似乎还记录着昔日的辉煌。上面的五孔窑洞修葺一新,住着柳青的侄儿刘汉哲一家人。柳青于1916年出生在这里。在正中的一孔窑洞里,陈列着柳青从小到大许多珍贵照片。那一张张稚嫩的、羞涩的、坚毅的、纯朴的、憨实的、苍老的脸,为我们勾勒出了柳青一生的轨迹。随着这些照片,我看到怀揣梦想的柳青,从寺沟村走进吴堡、走入榆林、走向延安、走到北京……为了理想,他又毅然走出京城,就像他当年毅然走出寺沟村一样。在秦岭脚下的皇甫村,他一待就是14年,像老农民一样活着,汲取大地的营养,提炼生活的精髓,把握时代的脉搏,终于写出了《创业史》。人们以为是皇甫村给了柳青的成功。其实不然,是故乡,是寺沟村的窑洞,是陕北的黄土地,是那年年青的柳,让柳青懂得,火热的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民就是写作的根本。
    雨后的陕北,如清洗过一样,纯净、明媚。站在柳青故居的窑洞前,极目远望,皆为皱纹密布的山。就在那山头上,我突然看到一棵棵柳,柳叶青青,光耀着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