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6|回复: 3

文化搭便车,走不远

发表于 2016-4-13 10:07: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美人鱼》火了,很快网络上就冒出《再见美人鱼》;《捉妖记》创下票房纪录,随即《捉妖济》《捉妖者联盟》横行网络;更有甚者,《道士下山》上映后,网络上就出现《道士出山》三部曲、《道姑下山》……这种搭便车的网络电影生产方式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搭便车”现象在文化领域久已有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和《继承者们》收割无数少女心,于是国内就有《来自星星的继承者们》;几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热销,很快市面上就出现了奶酪系列丛书——《我不想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就连展览业也有一些名称撞车的展览,甚至催生了一个专有名词:寄生营销,令业界头痛又无奈。
  实际上,搭便车是许多商家惯用的策略,即借力强势产品迅速铺货,它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进快出赚快钱。
  “谁红搭谁的车,背后折射的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搭车作品具备一些共性:片名借用卖座影视作品名称或是其合体,甚至连海报都带有模仿痕迹,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常被吐槽剧情不合理或内容粗制滥造。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获得高点击量。众所周知,要打造一本畅销书或拍出一部卖座电影并不容易,耗费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更倾注了作者的创意与心血。相比之下,搭车作品显然直接以最小的成本换来了不对等的大关注。
  更令人担心的,是搭便车现象可能对文化产业造成的显性或隐性的伤害。由于定性和取证困难,此类打擦边球的做法往往难以在法律上追责,维权成本高导致了被搭车的版权方往往并不与其交涉,搭车方要付出的代价几乎为零。试想,若追逐和寄生市场热点成为行业惯性和风气,当大家习惯了挣快钱,原创的热情是否会遭到侵蚀?若原创缺位,又何以产出文化精品?
  我们常用工匠精神来形容精益求精的手工艺人。其实,文化圈又何尝不需要匠心的坚守?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稳步向前的,是一件件文化精品,是一次次匠心独运。专注、精心,追求完美,是每件文化精品不可或缺的,也是搭便车所无情消耗的。不论法律是否追究,有一点应该明了:搭便车只能带来眼前的一时之利,想要远行,还需匠心。


文章来自《人民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14:47:24 | 查看全部
专页欢迎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14:47:40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3 14:47:55 | 查看全部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