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3|回复: 1

陈独秀旧居年内开放 再现《新青年》编辑场景

发表于 2016-4-14 09:00: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时移世易,当年过往被浓缩进了史家胡同24号院——这里曾是陈西滢、凌叔华夫妇故居,曾孕育过老人艺,有“文艺大院”之称,后来也曾被改造成公立幼儿园。如今,又成了博物馆。
  3月29日,夹杂于车水马龙的城市道路之间,这处两进院落里保留着城市喧嚣中一份难得的清净。沿着灰色胡同而入,推门而见的平房上,有秀气的红框玻璃窗;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地面,鸟笼挂在树上,八哥随意叫几声,便添了情致。
  “您来啦?”“随便溜溜,您聊着!”
  拄着拐的老人在院内驻足,与走来的李哲打着招呼,“他以前是人艺的老艺术家,就住在这附近”,作为朝阳门街道办副主任的李哲,见证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诞生和运营。
  修旧如旧再现当年
  “开始的想法就是修旧如旧”,李哲说,哪怕是院子里的砖石草木,都希望能恢复当年旧景。至于陈列,他们有更宏观的想法,“定位是北京胡同博物馆”,展示的是整个北京的胡同文化。
  为此,他们根据上世纪50年代史家胡同的卫星扫描图,制作出一套沙盘模型,精细到院子内的柴火和自来水管。如今这片沙盘被摆在了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内,有整体的胡同景观,也有某个院子的模型,窗棂瓦砾一应俱全。
  陈设胡同人家的生活
  还有胡同人家的生平,也在展厅内以家庭陈设的方式,展示了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不同陈设,“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李哲说,这座胡同博物馆要讲述的历史既要有名人,也要有柴米油盐的生活,展品也是征集自老胡同居民。
  “曾经有一位搬离胡同的老人,从郊区专程来看”,李哲记得,那位老人在一辆自行车前驻足良久,“也许会想起来,当年买这辆车要攒一年工资,遇到个坑都恨不得扛着走”。
  而历史的一个部分,就是这些普通人共同使用过的物件,李哲觉得,这也组成了老北京胡同的精髓。
  比如修缮史家胡同24号院时,曾用过不同的砖,“这面墙都是老的,拱门是做旧的,对面的墙根都是新的”,李哲一一指得清楚。
  他希望,史家胡同博物馆能成为一个索引,让参观者从中发现欣赏胡同文化的线索,而不是止于文艺小资情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4 16:22:37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