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5|回复: 3

扮人贩测路人是哗众取宠 ——卞广春

发表于 2016-4-14 11:20: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作者精心原创,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并没有错。但迈步过大或者夹带私欲的成分,夸大其词,很容易哗众取宠,歪曲真相
  一段“人贩子当街抢小孩,无路人上前拦阻”的街头实验视频近日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并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这段视频引起很大争议,部分网民为此视频反映出的人心冷漠感到震惊,也有网民认为实验设计不合理,有哗众取宠甚至炒作嫌疑(4月13日《京华时报》)。
  不难看出,这一街头实验视频,包含了设计者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憎恶和对被拐卖儿童家庭失子后境遇的同情。可是,自我想象、自编自导扮人贩当街掳孩子测试路人,不论结果可不可信,采取这种方式来检验世俗民风,都是不恰当的。
  假的就是假的,假戏真做必然会存在漏洞。由于“人贩子当街抢小孩”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员协作,而有人当街抢小孩,有人拍摄视频,很可能出现破绽。可想而知,抢小孩的人左顾右盼,在人多的地方下手,才能测试出路人的表情与心态。而人贩子通常在人迹稀少的地方施骗孩子,然后再下手,因为场景不同,必然结果有异。拍摄的人虽然会躲在暗处,却会跟着抢小孩的人移动,甚至拍摄者还要将镜头转移到路人脸上。路人看到这些,稍有点观察识别能力,都会觉得这是在演戏或拍戏,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拐骗儿童。
  因为是街头实验,也就不能测试出路人的真实情况。遇到人贩子掳小孩,路人首先会判断这一事件的真假,看看这是否有诈及周围群众的反应,然后才会决定救与不救或采取何种方式施救。其中,只要有一个路人看出事件是虚的,不屑一顾的神情就会传染给其他路人。互不相识的路人对掳小孩可能会有依赖心理,即“责任分散效应”,但只要实验传出的信息中夹带着不确定元素,得出路人冷漠的结论也就会不客观。也许确有冷漠的路人,他们没有果断地上前制止,但这样的实验仍是不科学的。
  人贩子当街抢小孩实验,与老人假装倒地,检验市民扶不扶是同一个问题。所以我不赞同这类实验,除了虚假的一面以外,还因为实验往往会给陌生的市民群众传递一个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由于有的市民看不出这是实验,他们会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而缺少安全感,更可能对相关方面打击和惩罚拐卖儿童犯罪抱有怨言。总而言之,当街抢小孩的实验,其结果既不能测试出路人的冷漠,又会给社会增加了消极影响,得不偿失。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作者精心原创、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并没有错。但迈步过大或者夹带私欲的成分,夸大其词,很容易哗众取宠,歪曲真相。自媒体及其网络宣传策划,应当确保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以真吸引人,以情打动人,以美感染人,达到吸引粉丝,扩大影响的目的。如果片面追求新奇特,一反常态,自编自导,虽然可能增加自媒体的点击率,但这种忽悠人的做派,必然难以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4 12:07:02 | 查看全部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作者精心原创、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并没有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4 12:07:40 | 查看全部
但迈步过大或者夹带私欲的成分,夸大其词,很容易哗众取宠,歪曲真相。自媒体及其网络宣传策划,应当确保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以真吸引人,以情打动人,以美感染人,达到吸引粉丝,扩大影响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4 12:07:56 | 查看全部
感谢新宇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