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79|回复: 18

热点聚焦·岁末盘点之二:创新成果与市场·班组员工创新成果面临市场化难题

发表于 2007-11-23 17:14: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班组员工创新成果面临市场化难题
■小杰  小燕



员工困惑:自己的创新成果咋“不值钱”


    最近,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矿井单位原运输队员工赵丕贵有些困惑:自己跟工友探索实施的防斜坡跑车装置,在试验阶段没有任何外来单位援助,可当获得成功后,上级科研部门便来开现场会,结果,现场会上一不留神,就把大伙呕心沥血研制出的创新成果无偿地“转让”了出去。后来,虽然单位借奖励QC成果奖励了创新者几百元钱,但用大伙的话说,这还不够当初投入试验的材料费呢!更不要说人力、智力等其它成本的投入了。最后他困惑地问笔者:“你说这样下去,谁还有兴趣搞创新呢?”

    据调查,目前,企业里与赵丕贵心存同样困惑的员工为数不少。眼下,在盘点班组创新成果之时,多数企业依然都在以奖励合理化建议或评审QC成果的方式给予成果创新者一定的奖励,但由于这样的奖励制度弹性较大,其奖励数额又常常取决于“上面”的认同而非真正的市场价值,因此常使员工觉得创新劳动的付出与实际收获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改进工艺的创新成果,初期投入的成本都较高,如果奖励较低,就会让员工们感到有没有这些创新都没有多大意思,觉得自己为此付出这么多有些不值。“我们的创新成果究竟值多少钱”呼声,也频频从班组发出。


企业困惑:创新成果归谁,如何判断其价值


    在总结并奖励来自班组的员工创新成果时,许多企业也陷入困惑和迷茫中:

    一是创新成果的归属。班组员工由于工作范围的局限,活动圈子很小,其产出的创新成果绝大多数都与自己直接或间接从事的工作相关,并且多数是在从事岗位工作时完成的,有些成果的完成甚至还让企业投入了必要的原材料。你说,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创新成果,应该算谁头上呢?对此,许多负责创新成果整理的管理者觉得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二是创新成果价值评判的标准。很多企业负责人也非常明白对班组员工创新成果价值评定的重要作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建立严格的制度。究其原因,管理人员李明说:棘手的问题太多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智力投入、价值大小等,每个方面都涉及到许多非常具体而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原渝阳煤矿综合队队长王先云牵头完成的给煤机调节器,虽然它的科技含量不高,但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如何按用户需求实现合理配煤的致命性问题。按理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新成果,但是由于其产生的价值不能直观反映出来,所以在最后评定时还是按QC成果的最高标准给予了500元奖励。”“这点奖励只能算是大伙的辛苦费,要是说智力投入和应用后产生的价值那就算不上什么。事实上,正是智力投入和隐性价值的存在,客观影响着创新成果价值评判标准的制定。


“专利”门槛太高:创新成果如何才能与市场接轨


    归属难解决、标准难制定。班组员工创新成果与市场接轨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从我国现有的规章制度来看,有条路或许可行,那就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员工的创新成果,但这条路的门槛较高,绝大多数班组员工很难携带创新成果跨进去。获取不了专利权,其成果就很难受到合法保护,也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地给出一个合理的价值定位。这样一来,员工的创新付出就难让人看上眼,极有可能让创新者白付出。


思考瓶颈:如何给创新成果以质论价


    如何给没有跨进专利门槛的创新成果按质论价?这是当前企业主管部门和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因此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们拿出探索的勇气,开辟一条新路。在这里,笔者斗胆抛砖引玉:

    尝试建立评判机制。根据员工创新成果与工作的关联度、创新的难易度(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以及企业投入材料的多少等,首先对创新的归属问题予以确认。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成果所产生的价值和效用,包括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科技含量以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难易程度等,组织79位专业人士,设定一定的计分比值对创新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其成果的大小给予奖励;对一些价值较大的创新成果,可参照技术入股的方式,确定一个比例值作为员工创新成果的收入分红。通过建立评判机制,能够对员工的创新成果有一个合理的评判,能够让员工清楚地看到评判机制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而发生变化的规范制度。

    尝试推行竞标承包。成果的创新往往都是在遭遇难题时产生。调查中,有员工运用逆向思维,据此建议推行竞标承包,即根据面对困难程度、解决时间、投入成本等因素,给出一个奖励标准,然后通过组织竞标的方式实行承包,同时明确主研人员奖励多少、参与人员奖励多少,明码实价,使研制人员的创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彰显员工的创新能力的创造价值,使之得到企业或社会公认

    尝试组织成果拍卖。这种方式是对前两种方式的补充。因为有些成果是员工自发进行的,同时也有可能因多种因素不能作出综合评价,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可供员工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比如举办图文并茂的成果展示、组织召开创新成果发布等,然后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成果拍卖,让社会对员工创新成果的价值作出评判,以充分调动员工搞成果创新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班组员工创新成果的保护,使之感到搞创新有甜头、有奔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22: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22:50 | 查看全部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29:17 | 查看全部
祝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30:55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三只眼睛于2007-11-23 17:29发表的  :
祝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31:15 | 查看全部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43:3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51: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7:54:01 | 查看全部
热烈地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3 18:11:2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