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6|回复: 3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普及“国民待遇” 徐立凡

发表于 2016-4-21 14:42: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地方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让有限财政投入到越来越大的基本公共服务中。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中央财政能否兜底,并合理分配央地财政。
  19日,国家发改委介绍了2016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透露,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但很多城市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要督促各地实施更宽松的落户政策。此外,今年准备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城镇设置为城市,让更多的产业的创业者到中小城市去。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与第六次全国普查时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个百分点。但是,距离“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仍相差较远,未来5年需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这是一个艰巨任务。之所以拟定这样庞大的城镇化目标,不仅是为了扩大消费内需,聚集经济增长动能这一阶段性目标,更在于新型城镇化为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公平正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二元治理结构提供了渠道。
  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具有复合型的战略目标。除了挖掘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为去库存等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之外,能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化程度,能否缩小二元社会管理体制造成的鸿沟,更加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后者才是最核心的考核指标。如果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普及率没有显著提升,除超大城市外其他城镇的自由迁移没有实现,赋权的居住证与赋权的户口本之间落差依旧,那么户改就不能说实现了预期目标,新型城镇化就体现不出“新型”来。
  这就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不能仅设置一个达成率,还要在各个环节夯实制度设计。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新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比如,持居住证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拉近,具有分期赋权特征的持居住证人口符合什么条件能转为户籍人口,怎样实现在特大城市以外的地区自由迁移,农村人口的原有权益如何保障、承接、转移等等;另一方面,必须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居住证权益与户口本权益差距是否缩小实施动态管理和考核。防止填平旧鸿沟,却出现新鸿沟。
  无疑,新型城镇化背后的公共权利均等化目标,要求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这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复合型战略目标的最大障碍。地方愿意县设市、镇设市,以此创造提高行政级别的机会,但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让有限财政投入到越来越大的基本公共服务中。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中央财政能否兜底,并合理分配央地财政。有专家建议,中央财政提供“基本待遇”,地方财政只需补贴其与“市民待遇”之间的差距,地方接纳新移民的积极性就可大大提高,这是可以探索的路径。
  理顺了央地关系,才可能普及“国民待遇”,新型城镇化率才能接近复合目标。这是今后五年新型城镇化必须闯过的关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0:52:04 | 查看全部
感谢李老师分享,问好辛苦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0:52:18 | 查看全部
老师您辛苦了.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0:52:2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