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5|回复: 3

听得进批评,社会就有进步 新京报社论

发表于 2016-4-21 14:43: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网络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人们在网络上的批评和监督可能要较现实中更加情绪化一些,会让被批评者抹不开情面,下不了台,但只要这样的批评是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就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习近平这一强调虽然是在谋划中国网信事业发展,以期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座谈会上所讲,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七亿人上网,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意见,反映诉求,进行舆论监督,抱怨自己委屈,甚至宣泄自己的不满,从网上言论变成网下行动,网络的病毒式传播使得舆情变得复杂多变。
  另一方面,有极少数官员不懂互联网,有的根本就不上网,闭耳塞听,不了解网民所思所想,无法收集网民好想法好建议,不能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与互联网隔着一层皮,与网民隔着一根网线,与民意隔着一条鸿沟,还在用陈旧的管理办法来应对互联网时代社会。闻批就跳,见批就驳,不能接受网络上尖锐的批评,遇到网络上尖锐的批评和监督,总是首先想着要删帖,封杀,用粗暴的办法来应对舆情。结果适得其反,民意反弹更烈,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这样的失败例子不在少数。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个人、政党,还是政府,都可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批评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促其改正,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其永葆进取的朝气的重要来源,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再证明,能广开言路、接受批评的朝代,比钳制民口,堵塞言路的朝代更受人称颂。
  况且,批评和监督公职人员和政府,是宪法赋予的正当权利,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甚至动用国家机器来限制和剥夺公民自由批评的权利是不合法的,对公民的批评不仅要欢迎,而且是法定义务,要认真研究和吸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诚然,批评不等于口无遮拦的违法违纪言论;不等于歪曲篡改事实的“言论自由”;不等于进行人身攻击;不等于充满敌意的蛊惑性、煽动性言论。批评应该合法合规,如果充满善意,和风细雨,应该欢迎;如果忠言逆耳,十分刺耳,只要不逾越法律的界限,也要允许并欢迎。
  因为网络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人们在网络上的批评和监督可能要较现实中更加情绪化一些,会让被批评者抹不开情面,下不了台,但只要这样的批评是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就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习近平在这次座谈会上对官员倾听民意、接受监督提出了六个“及时”: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每个官员都应该对照习近平的要求,拾遗补缺,真正做到开门纳谏,虚心倾听,善待批评,认真吸取,集网民的智慧力量作为自己的宝贵财富,何愁工作不能做好、社会不能和谐、国家不能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0:47:31 | 查看全部
感谢李老师分享,问好辛苦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0:47:50 | 查看全部
7好.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1 20:47:5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