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3|回复: 3

评职称条件莫“高抬”了优质课

发表于 2016-4-25 11:13: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某省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申报业绩成果评审条件中有这样一条“硬杠杠”:中学、职业中学教师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以上优胜(优秀)奖;小学、幼儿园教师任现职以来,获县级以上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1次以上。
  市、县级优质课是个“入门证”。如果老师没有优质课证书,即使其他条件再优秀,也没有参评的资格。
  以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行赛课活动,很多教师并不“感冒”,甚至有的学校非得经过动员才有教师报名。自打这个评选标准一实施,很多老师的观念大转,一听说业务主管部门要举行赛课活动,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为了顺应“民意”,为广大教师评职称创造条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行的赛课活动次数明显增多,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
  尽管如此,由于有名额、年龄、身份和自身条件的限制,能参加赛课活动的仍是极少数,没法儿照顾各个层面的教师。参加赛课的一线青年教师机会多些,行政领导、后勤人员及老教师等基本没有什么机会。
  很多人希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举办各个层面的赛课,如50岁以上的教师赛课、校长赛课、教导主任赛课、后勤主任赛课、教辅人员赛课,等等。如果不进行这些层面的赛课,他们哪有机会获得职称晋升的“入门证”?
  在职称评审条件中,把优质课定位为“入门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也促使领导适当地兼课,不要脱离课堂。但是,评审条件过于“高抬”优质课,就有些矫枉过正了,会把教育工作导向功利。
  一节优质课尽管是多人参与、多次打磨、多方包装的结果,但仍可以直观地检验出执教者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毕竟优质课并不是人人通过打造都能讲出来的。
  虽然如此,但评职条件仍不能过多地突出它。一所学校能有多少教师参加过县、市级的赛课?那些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们,年复一年地用一节节的“家常课”在演绎着自己的教育人生,难道他们的职称晋升就永远是个梦想了?
  再说,一名教师没有优质课证书,也不能说明教学水平就不高。“课内海量阅读”的实验者韩兴娥,自言本人不善于讲优质课,缺少舞台课经验,对公开课望而生畏,可以说她没参加过一次真正意义的赛课活动,然而她当下却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她将课内外阅读联结为一体,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课堂教学效率,被评为全国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没有优质课,并不妨碍她成为“齐鲁名师”。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评职需要全面考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如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科研意识、管理学生艺术、撰写论文的水平等,因此最好不要设置“门槛”,突出某一方面,也不要苛求教师每一方面都很优秀。
  每名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当然会有自己的特长与短板。如果一名教师坚持上好每一节“家常课”,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教学成绩很棒,深受学生拥戴,没有论文发表、没有课题研究成果又何妨呢?如果一个老师撰写论文的水平很高,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正规期刊上,那他有没有优质课证书也并不重要了!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姚跃林校长在《职称评定少一点“一票否决”》中说,在执行评职标准时,允许以强补弱,特别突出的还可以以强补“缺”。我完全赞成姚校长的观点。不管是优质课,还是论文,抑或是科研成果等,都最好不要定为“入门证”。
  河南省曾经把论文的级别和篇数作为晋升职称的“入门证”,现在改成了务实的要求:每学期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价值的教学心得、案例或教科研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单位举办的学术活动中交流并获得好评。
  如果硬要把优质课作为“入门证”的话,不妨效仿河南省的做法。降低优质课的级别,只要参加过本校的赛课活动,或承担过本校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即可。职称晋升不同于评特级教师,应该是“大众福利”。评职的条件要发挥激发众多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作用,让每位教师都能看到晋升职称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5 20:34:44 | 查看全部
感谢新宇老师带来分享,问好辛苦老师,新的一周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5 20:34:5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5 20:35:17 | 查看全部
祝你平安.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