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矿工劳模与时代精神
   ●黄树芳(2016年4月25日 中国煤炭报 8版)
    最近看到一本《大同煤矿人物志》。编者介绍:“本志人物收录包括省级以上劳动模范或获得相同级别奖励的先进人物。”
    这本书是按姓氏笔画排序的,第194页是三位晋华宫矿胡氏劳模:胡官仁、胡尚成、胡喜元。在第250页又看到了董二孩的名字,他也是晋华宫矿的老劳模。我在这个矿搞了多年宣传工作,为了宣传他们的事迹,没少和他们在一起摸爬滚打。这“三胡一董”,除了胡官仁比我大几岁外,胡尚成、胡喜元和董二孩都和我同龄,我们相处得很好。他们的脾气秉性、技能专长、模范事迹、精神面貌,不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且也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转眼,我调离这个矿已经40多年了,看到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时,特别惊喜。然而,看了他们的情况简介后,我心中立刻又涌出一股揪心的忧伤。胡官仁、胡喜元和董二孩都已离世。胡喜元去世那年还不到50岁,胡官仁和董二孩都是刚过70岁就去世了。我想着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一桩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痛病魔、没明没夜在井下拼搏的形象,心潮滚滚,思绪万千。年轻时,对他们情真意切,落笔为文。现在边看边想,情思蕴藉,竟有一丝幽幽的歉疚感:那时总是宣传他们义务加班呀,轻伤不下火线呀,怎么就很少提醒他们保重身体呢?后来我想,从他们的工作到那时的宣传,大概是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吧。
    关于他们的事迹,只要对每个人简要介绍几句,就能一目了然。胡官仁,1959年开始在井下通风区当工人,每班都要走三四个盘区,被誉为通风区的“活地图”,加班加点带病出勤业已为常,在他22年的井下工作中,每年都要义务献工250多个小时;胡尚成也是1959年下井当工人的,他在井下干了32年,义务劳动200多个工;胡喜元1957年下井,1987年去世,在这30年的采煤生涯中,6次因工伤筋动骨,还连续上过190个夜班,先后义务劳动500多个工,和工友一起回收浮煤2000多吨。董二孩是一个采煤队长,他的事迹几乎感动了全矿职工。有个大夫,听说我要写董二孩的报道,就主动把老董的病历拿给我看,还说:“我们医院的人都被他感动了,有的人直掉泪。你看看吧,好好写写他。”在这份病历上,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左胸两根肋骨骨折,右胸四根肋骨骨折,右臂肱骨骨折,胃切除三分之二,手指、脚趾都有骨折记录。一位矿领导给我介绍,有一次顶板来压,他大喊着叫别人快跑,自己殿后,就让顶板给压住了。众人从早班抢救到二班,一直过了10个多小时才把他从死神的嘴里夺回来。这次事故后,领导对他说:“你出过多少次工伤,也说不清了,这次你一定要到井上来工作。”他说:“你们领导不是常给我们讲,国家处处需要煤吗?矿工到井上还算什么矿工?我那些工伤都是骨折。我问过大夫,骨折只是裂个缝缝,不是断了。领导放心吧,老董不到退休年龄不会出井。”就这样,老董以煤矿工人特有的磐石般的意志在井下度过了30多个春秋,并先后义务献工3000多个。他就用这样的行动谱写了一个矿工的生命篇章。请注意,这几位劳模的事迹中都有“义务”两个字!让我们算一算吧,“义务”后面那些数字,饱含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多少辛勤的汗水呀!或许,正如有人所说,他们自己将自己的生命缩短了不少,然而我们也能算出来,他们为祖国奉献的时间却延长了很多。那时的矿工有一种共同的追求,就是赶快让国家富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就是多做贡献,有一个共同的口号,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毫不含糊,这几位劳模将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了。
    对于上述劳模们的事迹和精神,不同时代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甚至不理解、不相信。这里用得着哲学界的一个词,叫历史唯物主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到处需要煤,电厂需要煤,钢厂需要煤,百姓日常生活也整天喊着需要煤。那些年,在矿务局的招待所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买煤的客人。他们经常传递的是全国各条战线建设的盛况和缺煤的急切心情。为了满足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矿工们真的就像煤一样燃烧自己去奉献社会温暖别人,从而形成了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记得有一年春节前,上海市有位领导给他的老战友——大同矿务局的领导打电话求援:“大同局是出煤大户,帮帮上海吧,我们的钢厂和电厂都快停工了。另外,马上要过年了,得让人们煮顿饺子吃呀!”这消息传到矿上,就成了组织春节高产的动员令。那时根本没有什么奖金,但工人们纷纷表态:要过革命化的春节,义务劳动在井下,让全国人民过年都能吃上饺子。初二清早,我去采访胡喜元,但他三十晚上下了井还没出来……
    上世纪50年代末,石油工人王进喜豪迈地提出了“要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口号;年轻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写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的日记;后来,开滦矿务局一位侯氏劳模喊出了“地球转一圈儿,我转一圈儿半”的心声。其实,像这样的矿工,那时在全国各煤矿都能见到。同时,我们也看到,五六百万矿工大军,一直都在与时代同步前行。在中外合作经营平朔煤矿时,一个叫徐秋元的钻机工长,为解决洋设备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反复求师学艺,夜晚看书画图,为洋设备进行了重大改造,每年能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美元。开始根本不相信这个普通中国矿工会有这样才智技能的外方主管,到后来也不得不拍着他的肩膀连声说“OK”。后来,徐秋元这个普通矿工,竟在那个多是著名专家、教授、学者们出镜的《东方之子》栏目里,讲了15分钟的矿工故事。进入新世纪后,被评为全国百名“感动中国的矿工”的平朔煤矿职工乔宇,在单位帮助下,2010年建立了“劳模技术交流工作室”,和工友们一起开展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等活动,取得了突出成绩。
    徐秋元和乔宇是近些年矿工中涌现出的劳模,他们和“三胡”及董二孩的实际表现,因时代不同而不同。这说明日夜都在采煤第一线工作的矿工们,始终都在踏着时代的节拍,随着我们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而勇往直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