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5|回复: 0

科学发展征程上需要把握好四个“关键词”

发表于 2009-11-26 14:10: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时深刻地指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副主席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科学发展观的集中学习实践活动会结束,但科学发展的探索却将永行。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各级党组织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词。

  教育。教育是掌握科学发展观理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最直接最迅捷的办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7700多万人的大党,在如此大的党内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活动,意义大,难度也大。意义大,大在这是一次全党思想理念上的武装和更新,思路决定出路,其影响势必超越当代;难度大,大在党员的人数多,涉及面广,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既是基础,也是关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要抓好理论武装,推动对科学发展认识的深入。理论武装是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各级党组织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弘扬贵在自觉的精神,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的资料、书籍,特别是规定的书目,要学好学实。要创新方式方法,立足地方或单位实际开展报告会、座谈会等集中学习活动,引导、促进党员干部学深一层。要抓好学习的检查验收,通过考试等形式检查党员干部是否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等等。二要抓好典型启发,推动科学发展共识的形成。典型启发是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开展正面典型引路活动,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举措才是科学发展;同时,有条件地开展一些负面典型警示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通过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带来的短期经济发展的弊病。三要引导分析讨论,促进思想认识的交流争鸣。分析讨论能促成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升华。道理越辩越明,事理越说越清,真理只会在风吹雨打中逾加闪光。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交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鼓励争鸣,推进认识的升华。

  激励。所谓激励,通俗地讲,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促进组织成员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的系统活动。激励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字眼。有人说,“激励是人的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生辉煌。”“激励”合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励、用好激励、用活激励。通过鼓励,让做出了科学发展探索的人有甜头,正在尝试的人有盼头,还在观望的人有想头。激励方式多种多样,加以区分主要有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发展激励三种。精神激励主要通过组织给予个人和集体较高的评价,满足人们自尊需要,从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物质激励主要通过组织给予个人和集体一定的生产生活物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发展激励主要通过组织上给予个人或集体一定提高和发展的机会,满足人们自我实现和地方加快发展的需要,推动人们干事创业。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用好用活激励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激励要及时。凡是地方、单位和个人做出的切实有益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意见、举措、探索,上级组织都要积极回应,给予鼓励,适当鼓舞。取得成绩的,要及时给予表彰,以推动科学发展实践和探索的深化。二是激励要适度。激励合适,才能有效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励不足,容易引起当事人不满,他人不屑,起不了作用;激励过度,容易引起他人不服。所以,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鼓励,应该分门别类,形成制度。对提出科学发展新观念、新思路的,以精神鼓励为主,经分析讨论在当下能付诸实施的,辅以一定物质扶助;做出了科学发展实绩的,以物质奖励为主,辅以精神激励。三是激励要公平。激励什么样的人和事,不激励什么样的人和事,是个导向问题。对于科学发展的激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会产生坏的影响,发挥不了导向作用。

  约束。约束是指组织通过设置适当的外部惩戒形式和工作环境,促使组织成员在框架范围内正常活动的组织系统。推动科学发展,约束是一个必须关注且重视的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高举解放思想大旗,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国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恶化,“走了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约束不足,一段时间内我们过度关注GDP数字,过度注重速度,忽视了质量,忽视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忽视了环境保护。但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目光、视角来苛求历史,历史有其客观性。“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容易产生认识不到位的情况。现在认识到位了,就必须有所改进,有放有收。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好约束必须重视三个问题。一是约束不力的问题。公文里有一些常见的词语,如“三令五申”、“提高执行力”等等,这些本不该出现字眼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方针时,以有无好处区别执行力度,没好处时,就“推诿”、“敷衍”,强调客观因素,导致执行短路。因此,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中,一定要建立一些刚性制度,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二是约束过度的问题。干预过多,削弱下级自主管理的权力,是约束过度的主要表现。约束过度,会使下级放不开手脚,推进工作乏力,产生不了工作积极性,甚至于消极应付,得过且过。所以,约束一定要内容适宜、力度适度,让下级既有积极性,又有所顾忌。三是约束不科学的问题。约束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制度出台时不严谨,没有充分论证就仓促出台,经常朝令夕改,令执行者无所适从;制度本身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执行的流程过于繁琐;只制定制度,缺乏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等等。所以,在制定约束规则、制度时,一定要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讨论,出台的规则、制度本身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以不科学之规考核发展之绩。

  倒逼。所谓倒逼,是指外部环境反过来催逼内部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以下级或民间的改革创新成绩催促高层支持和出台政策的情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倒逼的形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反应。回顾30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就是被落后“倒逼”着去摸河里的石头的。科学发展理念的产生,也符合这一基本原理,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可以理解为,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过度恶化、人民群众对健康快速发展的期望,倒逼着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政策、方式的形成。倒逼是一种反常规和反常理的工作方式,却是社会改良和突破的利器,用好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要用好用活自上而下的“倒逼”。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部署,上级对下级要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督察倒逼落实。比如减排目标、单位资源消耗目标等等,要下达硬指标,规定时间,加强督办,到期解硬仗。二是要用好用活自下而上的“倒逼”。要正确对待社会倒逼政府、下级倒逼上级等现象,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只要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各级党组织都应该及时响应,积极支持,做出相应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开发,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民间或者企业经过探索取得实效需要政府扶持的,都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三是要处理好“倒逼”与内生动力二者关系。倒逼与内生动力是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体,二者在一般情形下呈此消彼长态势。内部动力强劲,倒逼方式必然趋弱;内部动力不足,倒逼方式就会趋强。因此,推动科学发展,既要有“紧箍咒”,以目标要求,时间限制催生内部动力,更要上足“润滑剂”,发挥内因的关键作用,通过内生结构的协调流畅来推动改革前进,促进科学发展。(田新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