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60|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广播电台)老广播人追忆:60年前的今天电波中传出"解放"声

发表于 2009-11-26 19:49: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49年5月25日,上海电台里第一次传出“上海解放”的声音;1949年5月27日,上海电波里第一次传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

  整整60年过去了,上海人民广播也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期间,电视普及、网络兴起、报刊杂志红火,但广播却一直伴随着千家万户,它用美妙的声音将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邹凡扬、施燕声、夏之平等老广播人一同追忆那些特殊的时刻。

  【写出第一稿】邹凡扬:23个字写就解放呼号

  1949年5月25日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回忆起那一天的特殊经历,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邹凡扬感慨万千。邹凡扬1946年奉命打入国民党办的报纸,从此开始了新闻生涯。1949年5月24日夜里,邹凡扬一夜未眠,趴在窗前看马路。天蒙蒙亮时,他看到有国民党的败兵向东逃窜。10分钟后,穿着蓝灰色军装的解放军战士紧贴着沿街房屋搜索前进,一枪未发,战线迅速东移,上海解放了。

  5月25日清晨,邹凡扬带着《解放军入城布告》从永嘉路跑到常熟路,“那里有我的一套房子,有一部汽车在那里,我们地下党几个人约好在那个地方集合。”在车子上,邹凡扬写下了共23字的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凌晨攻入上海市区,大上海解放了”。邹凡扬到达电台后,原有的播音被终止,改播他的广播稿,即解放上海的23字新闻和《解放军入城布告》。

  【发出第一声】施燕声:播报“上海解放了”

  在上海解放前,正在旧上海广播电台当播音员的施燕声接到了地下党向她发出的“保卫电台等待解放”的指示,年仅20岁的施燕声放弃了随家人一同去国外定居的机会,决定留在上海。5月24日深夜,沪西刚解放,市中心区还响着枪声,当时施燕声正在大西路7号(今延安西路129号)的电台值班。施燕声清楚地记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败退的敌兵仓皇逃窜。

  随后,施燕声见一列整齐的队伍正向电台走来,他们在大门外沿墙肃静地席地而坐,正是解放军!施燕声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解放了!解放了!”她立即冲进播音间,打开机器,对着麦克风、对着上海人民、对着全中国,第一个播出了“上海解放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就在同一天,时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广播乐团”成员徐炜也播报了“上海解放”的消息。她和几位同事也来到了电台,利用敌人的广播电台喊出了“上海解放”的声音。

  【念出第一台】夏之平:带来解放区播音新风格

  5月27日19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崭新的台名第一次通过无线电波传入上海的千家万户,播出这一新台名的正是军管会派出接管国民党电台中的一员――夏之平。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原华东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夏之平在山东、苏北、苏南各地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当天到达上海并顺利进入电台之后,夏之平与同事苏佩就开始熟悉播音室的设备情况,“上级对这第一天的播音要求十分严格,绝对不许出错。我的任务是准确清楚地表达文件内容,包括其中的每一个字;要保持解放区广播电台的播音风格:庄重、亲切、动人,新的播音风格要明显区别于原上海台的声音。”

  在播出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台名之后,夏之平当晚的第二项任务是播出三个公告。在丹阳时,夏之平就拿到了这三个文件,并反复阅读和领会。但夏之平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当时只能直播,“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在这样重要的时刻,面对千千万万听众,要做到一字不差地把三个文件全部顺利播出,我并没有把握。”但到了播出时,夏之平沉着镇静地反复播出这三个公告,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60年节目记忆】

  听早新闻知天下事


  1962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新闻和本市报纸摘要》节目。1993年2月,990千赫播出《早新闻》节目,由30分钟扩展为1小时,定名为《990早新闻》。在当年初冬的一个大雾天早晨,黄浦江上的轮渡全线停航了,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靠轮渡摆渡上班的市民过不了江。

  SMG广播新闻中心首席记者江小青当时赶到了现场直播交通状况,“通过我们的早新闻,向全市通告,这一天如果因为大雾、因为交通而迟到的,都不算迟到。这一则新闻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没有媒体能够像广播这样快速地传递。”

  阿富根开讲上海话

  1961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一档为上海郊区农民度身定制的沪语广播节目《阿富根谈生产》,为节目中的阿富根和小妹播音的是上海电台沪语播音员万仰祖和钱英菲,很多听众就干脆把他们也叫成阿富根和小妹了。之后,“阿富根”又经历了从《阿富根谈生产》到《阿富根谈家常》,再到《谈天说地阿富根》、《阿富根的幸福生活》的变迁。

  听众贡献私人珍藏

  《立体声之友》于1982年6月开办,1987年开始介绍当时欧美、日本等的流行音乐,并邀请听众做主持,还采用了“听众朋友”这一称呼,以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这个节目的创办与已故老编辑冯秉友密不可分,了解内情的人都会感慨冯秉友“不容易”,因为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立体声之友》开播以后,冯秉友意识到电台的节目库存无法满足播出的需要,电台订购新音乐节目的资金也很有限,于是,他开展了立体声之友的空中大交流,动员听众献出私人的珍藏,通过电台的电波与广大的知音分享。

  烦心事催生王小毛

  1987年5月,《滑稽王小毛》作为固定节目开播,节目涉及内容广泛,还兼具广播剧的表现手段和滑稽戏放噱头等特色,深受听众欢迎。但“王小毛”的诞生却和广播人的一件烦心事有关系。据制作人葛明铭回忆,当时电台的文艺节目都是将舞台的演出录下后再播出去,剧团的生产量远远跟不上播出量。最终,葛明铭想到了自给自足,“我们可以办一个自己生产的节目,我爱生产几集就生产几集,每天能够给听众新的东西。”

  电波里走来智勇卫士

  1990年,电波里又走来了智勇双全的卫士《刑警803》。由于这部广播剧影响很大,上海人已习惯性称呼上海的刑侦警察为803。导演雷国芬表示,节目开播后的每天下午五点半,无论你到哪里,都能听到《刑警803》的主题歌。“这部广播剧从1990年到现在还在坚持生产,它的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集数之多、影响之深远,都是绝无仅有的。”

来源:《新闻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