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2|回复: 1

[转贴] 似曾相识的西方  作者:洪晃

发表于 2016-5-2 19:53: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伊丽莎白是我在巴黎的朋友,她是编辑。上周我在巴黎约她吃饭。

  “吃什么?”她问,“巴黎时髦的日本食堂好吗?”

  我跟着她穿梭了巴黎三区的几个街道,来到一个门脸像小菜场一样的地方。进去之后是又细又长的一溜,开放式厨房在左,拥挤的座位在右,再往里面走,人都站着等座。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北京下馆子,永远要虎视眈眈地站着人家桌子旁边等别人走,还有就是可以拼桌。伊丽莎白说,这个餐馆也是,可以拼桌,每天都是这么满满的。

  这里是年轻的巴黎,和传统概念中路易几几的宫殿式风格完全不一样,反而像五十年代美国的家庭饭馆,或者中国某大学的学生食堂。

  “这个区域最近特别火,开了各种类似的餐馆。那种比较传统的餐厅年轻人都不爱去,要穿得很正经,麻烦。”伊丽莎白说。我突然觉得,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似乎和年轻的巴黎完全不是一回事。

  小餐馆的饭菜基本上属于法国便当,一人一托盘,上面有几个小塑料容器,有点像飞机上经济舱的一顿餐盒。



  我随着伊丽莎白要了这个餐馆的特菜,看上去像一大盘火箭菜和熏三文鱼丁,而实际上下面有米饭。我们各自还要了一大杯胡萝卜汁。

  “法国人吃饭不是讲究不喝甜的吗?”我问。

  “那可能是上一辈的规矩了。”

  伊丽莎白和我聊起刚刚结束的高级定制服装周。她给了我一本她的杂志,封面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一个挺酷的美女的大头照。

  “这个孩子叫Grimes。”伊丽莎白说,“她也超级火,所有这些大秀都希望她坐前排。她玩电子音乐,一个人在家里做音乐,拍视频,然后放到网上就火了。”我突然记起来在香奈儿时装秀上的确有一个打扮得很卖萌的姑娘,原来就是她。这样的孩子美国去年也出了一个,没怎么红起来,时尚圈和欧洲人喜欢,但是美国的乐评人死活看不上。

  “新东西在巴黎总是受欢迎的。”伊丽莎白说。

  “还有什么?”我问。

  还有就是大家都在家里开始想办法种菜墙。这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有人弄个植物墙是为了装饰,但是好多人会弄个墙,里面种的都是可以吃的菜。就是菜被吃了以后,墙就不太好看了。

  这个我倒是听说过,我在纽约的一个朋友就在家里弄了巨大的植物墙,植物是种在循环水的槽子里,没有泥土。她也跟我说这个技术很成熟了,可惜不是特别环保,要用电。去年十月桑迪风暴她家停电了,她只担心她的植物墙是不是回去就是废墟了。



  在家种菜的老外太多了,《纽约时报》驻京的记者给我看了他的小四合院的照片,沙拉菜已经完全自给自足了。房顶上、走廊上到处都种了菜。

  “四合院是最先进的居住方式。”他说,“太聪明了,可以和自然保持联系,不像高楼大厦。”

  嗯,是的,可惜我们都拆没了。

  圣诞节前后,我家来了一个洛杉矶的美国夫妇,他们说过了年就搬家,要到一个允许在后院养鸡的地方去居住,还要在网上买鸡圈。我上网查了,自家小农院已经火了一阵子了。

  最近去西方转、跟西方人聊,好像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向中国人多年前的小农经济。给我的感觉似乎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未来。中国的文明就是小农经济,我们走向工业文明了。而这几十年我们很奔命地搞现代化,GDP上去了,雾霾也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05:04:59 | 查看全部
回归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