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6|回复: 0

王洛宾创作:经典老歌《半个月亮爬上来》

发表于 2016-5-3 10:35: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西部歌王”王洛宾
(文章摘自《王洛宾》  作者:言行一 王海成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39年春天,王洛宾跟随西宁“青海抗战剧团”赴河西走廊,足迹遍布那儿的山山水水。除编排抗日内容的小剧外,还排练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民歌,穿插在巡回演出中,大大增强了宣传的效果。在这些民歌中,有一首特别保留节目,就是王洛宾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
  在河西走廊,王洛宾结识了不少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人。王洛宾从他们那里搜集了很多新疆民歌。在反复聆听中,王洛宾又发掘出许多崭新的民歌元素。
  有一次在酒泉,王洛宾从一位维吾尔族艺人那里,意外听到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民间舞曲,名叫《依拉拉,沙依格》。这是一首古老的舞曲,歌词中的“沙依格”是维吾尔族一种手工织成的窄幅花绸子,“依拉拉”只是歌词的衬语,没有什么特别含义。但是王洛宾听出曲谱中有与众不同的东西,便细致地做了笔记。
  很快,王洛宾给这首《依拉拉,沙依格》的旋律填写上抗日内容的歌词,交给剧团试唱。但当大家唱到“沙依格”时,总感觉这几个字很拗口。这是怎么回事呢?王洛宾细细分析原因,找出了问题所在: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到处烧杀抢掠,“沙依格”与“杀一个”发音相同,演员在唱“沙依格”时很容易联想到日本鬼子的刺刀,唱起来很不舒服,观众听着也不入耳。
  王洛宾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杀一个’显然不行,咱们中国人不能让鬼子杀,我们要把他们统统赶回日本去!”
  河西走廊巡回演出结束,剧团返回西宁,王洛宾一边为抗战剧团编写节目,一边整理从河西走廊带回来的素材。他一心想赶快把舞曲《依拉拉,沙依格》改编成新的民歌。
  抗战剧团的演员们住在西宁北大街的一座独家小院里。院里有一座两层小楼,院子中央有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槐树。夏天的晚上,人们都喜欢围坐在这棵大树下乘凉。
  一天傍晚,王洛宾正在树下琢磨他的《依拉拉,沙依格》,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东方慢慢地升起了半个皎洁的月亮。那半个月亮好美丽啊——灵感在王洛宾心中蓦然出现。初升的半月、小楼上虚掩的纱窗、面前的大槐树,随着越来越浓的夜色,一切融于朦朦胧胧的氛围中——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创作意境吗?
  王洛宾立刻跑到屋里,找出纸和笔,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气呵成新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
  他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把原来的较快节奏的舞曲改成了舒展、慢板的抒情曲。原生态歌词过于松散,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它的基础上,王洛宾创作了新歌词。
  歌词分为两大段,一共18个乐句。王洛宾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新旋律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一首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的维吾尔族风格的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这样诞生了:
  半个月亮爬上来
  依拉拉,爬上来
  照在我的姑娘梳妆台
  依拉拉,梳妆台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依拉拉,快打开
  依拉拉,快打开
  再把你的葡萄摘一串
  轻轻地,扔下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依拉拉,爬上来
  照在我的楼前常春槐
  依拉拉,常春槐
  你想吃那葡萄莫徘徊
  依拉拉,莫徘徊
  依拉拉,莫徘徊
  等那树叶落了再出来
  依拉拉,常春槐
  很长一段时期,《半个月亮爬上来》被人误认为是一首找不到“作者”的青海民歌。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谈到改编经历时,王洛宾说:“这首歌已经唱了五十多年,曾经在首届世界青年联会节上获奖,多年来各地合唱团都以它为经典曲目,就连1990年美国百人合唱团访问我国时,也唱过这首歌,并且唱得很出色。”
  话题一转王洛宾又说,“许多朋友对这首民歌提出质疑,一首南疆维吾尔族民歌,怎么变成青海民歌了呢?”
  他为大家解开了谜团:“当时,西宁东关有两家维吾尔族商店,两个老板都很有艺术气质,他们早年在南京读过大学,懂汉语,因为不愿意为新疆的盛世才做事而流亡青海。后来他们俩成了我的好朋友。我每天下课回家途中经过那儿,都要停下来,到他们店里坐坐,请他们为我唱新疆民歌。唱完了,再请他们为我翻译歌词,问清楚了,我把这些词记下来,回去整理。像《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以及《半个月亮爬上来》,都是这两位朋友帮助我编译出来的。他们是我改编新疆民歌的老师。”
  王洛宾说:“《半个月亮爬上来》原素材为南疆舞曲《依拉拉,沙依格》,原曲节奏较快,每句唱词之后,都唱句‘沙依格’。当时因反复唱‘沙依格’,表达过于单调,还易于误解,我就把它改为‘爬上来’,将生动的快板,改为抒情的缓板。40年代初期,这首歌曲先由青海歌舞团演唱之后,很快流传到大西南甚至更远。”他补充说:“因为我有很多作品是在西宁改编和创作的,所以不少人误认为是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是个典型。”
  《半个月亮爬上来》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它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
  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半个月亮爬上来》和《在那遥远的地方》两首音乐作品,1993年6月同时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