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2|回复: 0

余华评论:活着的许三观在细雨中做过诸葛亮

发表于 2016-5-3 10:45: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兄弟》好像也没什么大逆不道,莫须有的所谓罪名扣在头上好似扶不起的阿斗。或许活着的许三观在细雨中做过一把诸葛亮。已被人言是英雄穷途无处寻觅归路。所谓结论明确的黄孝阳在题中在文中大声呐喊《兄弟》是垃圾,在这个靠尖叫代替内涵的时代,倒是引来不少看客。他说余华在后记说走的窄门实则走进钞票门,他说《兄弟》什么体裁都可以是但唯独不是小说。但到底什么是小说小说是用来用心观赏还是用钱去买卖的这又成了张佳玮同学开启的周话题2要谈论的内容。
  不赘述,还是由我——一个读者来谈谈余华的《兄弟》,不扯其他。
  买兄弟是因为《活着》那小说那电影比较来读很有味道。由此想去了解关于他的作品关于余华本人的一些事情。作品脱离不得作者经历,也许能找到些许共通,让我这么个无名小卒有得一比,给自己一点信心。
  读过其他作品觉得余华在文革受过的伤害甚大,怜悯也罢同情也好总之让我更加关注起他来。《十八岁出门远行》号称是先锋代表作,先锋这个概念说的是什么东西我至今不知。也就对所谓批评家的言论保留太多意见。《兄弟》下部推出就重读一遍上部给自己个完整印象。总的感觉是四个字:感我至深。
  1.李光头父亲带来的屈辱。
  他被宋凡平背回新婚不久的家。事件与粪便的恶臭。本该喜气洋洋的家。李兰因此内心嚎啕。伤心之下李光头出世。
  2.再婚时的眼泪。
  与宋凡平喜结姻缘。无知群众追鸡闹事。以多欺少。以寡敌众。终是妥协。
  3.两兄弟饥不择食。
  宋凡平被抓进仓库。能吃的都吃光。盐、酱油、清水成了美味。
  4.给爸爸送煎虾。 
 刻意保护下终于把煎虾送到爸爸面前。宋凡平表现出的屈辱让孩子眼睛蒙沙。
  5.车站被打终致死。
  逃出来要去接心爱的妻子。被无理群殴之中还努力伸手要票。
  6.被好心人陶青收尸路上。
  陶青与人拌嘴遭打吃亏。两兄弟狠劲扑咬。还不顾伤痛要讨好陶青。
  7.下葬哭声。
  李兰总教育两兄弟说不要在别人面前哭。泪流满面无声前行。乡间小道放声号啕。
  8.孙伟死掉。
  剪头发的看似小事。致使孙伟恐怖死亡。父亲茫然不信。母亲惊恐摇晃。
  9.七年守丧的洗发。
  没了爱情支撑的女人骤然变老。体态虚弱。似乎无人认得。
  《兄弟》是以情节见长。之中多个催人泪下的片断集中在两个人的生命里本就很荒诞。加之各方人士的不理解。人性之中充满怀疑。我一直觉得余华本人是个怀疑论者,对人对事不完全信任才会体察出诸多隐匿于人心本身的东西。李光头的创业之路,宋钢命里无银却因为爱情而对生命的抗争,宋凡平屈辱的任何时候保持的乐观心态,李兰对爱情的忠贞与自感骄傲,诸位邻人见好就收见坏就躲的心态,如此等等都是真真实实人心本性的存在。小说脱胎于生活而不要求他就是生活本身状态的描述,而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谢有顺先生所提到的那些不符合生活事实的地方只是指出那些艺术加工过的地方。如此而已。
  小说讲细节。以上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那些细节,足以证明《兄弟》是一部好的作品,是一部好的小说。作品好坏是由读者说话由读者评判。以批评家的眼光去阅读犹如以作家的眼光去生活。满是挑剔。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好的作品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批评家是少数,真理却在多数的没有所谓评论发言权的读者手里。
  有人提到余华啰嗦。窃以为余华是很罗嗦。罗嗦在于他的随笔而不是小说。他的随笔是发在著名文学期刊的专栏集锦,自然面向的是文字爱好者,那些内容是文字客们耳熟能详的篇章滚瓜烂熟的人物。文字写作自然应该以读者的不同而转换思路与笔法。黄孝阳先生说余华随笔的起点颇高。我作为一个读者,一个没有太多文学知识的读者读来发现余华随笔是纯粹的掉书袋。不好看。道理蛮多只是对其内容有所挑剔。由此引发我一个疑问,到底文学的受众应该是少数知识分子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通俗到底美是不美。
  我也因此发现我的浅薄我的无知。竟然与诸多文学的权威人士意见偏差至此。也许是我太容易相信美好的东西。而权威人士,对美好的东西有着太多怀疑。
  回归到《兄弟》这部书来。一个是令我感动的诸多细节。另一个是令我温馨的阅读过程中的画面感。
  《兄弟》是很好的电影脚本。就像《活着》。只是路数有所不同。《活着》由皮影为线索串联。《兄弟》里的细节尤其是李光头操林红的最后那宋钢卧轨,然后来个蒙太奇,画面回放。宋钢所回忆+李光头所回忆+林红所回忆,交叉播放。《兄弟》很有电影感觉。俺喜欢它最是出于这一点。
  比较而言,《兄弟》上部写得好些。它把文革的人们所遭受的苦痛撕裂给人看。把人看得胆战心惊,同情与怜悯迸发,泪水在心底横流。这算什么?这叫共鸣。以感以情去阅读文本与以理性用眼光去挑剔文本截然不同,怎么读都会有别样感觉(虽然后者看到的尽是不美),这正说明《兄弟》是部伟大的作品。写作者都自恋者,我们无法以一己之观点批驳余华的自负,那只是述说心声敢于说真话。余华写苦难总是厚重,而《兄弟》下部却一改风格,李光头主演了一场荒诞喜剧,高潮迭起,终以兄弟最终的肢体决裂与内心被黏合到一起结尾。不得不说,以喜写悲的余华我们已经熟识,以悲写喜的余华我们不常发现。这不失为余华在写作之路的探索。既是探索,何不以宽容的心态接受他的改变。
  既有从写作背景来批判《兄弟》,那么我也想提及一点。上部先推出,半年多以后推出写就,那么在下部的写作过程中定会有记者,博客流言者,评论家言论的影响,无法尽心静心精心。读者催得急,下部语言较糙,没有修改多次以后的精致,也是意料之中。那么余华先生应读者要求而疏于修改加急推出叶酸应了上海文艺的差事,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应读者要求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修改后发表是对自己作品负责,余华先生选择了前者,足以说明余华把读者摆在首位,自己稍为次,高贵品格。人常说先要学会做人再来学作文,余华先生做人做到家了。那么笔者就此预言,《兄弟》上下两部合版推出之时,余华先生若是对自己负责而本就真性情不顾面子文章,会“修订版”样式把下部稍作修改。期待。
  我本也啰嗦得紧。还好文章算是写完了。全民皆商的情况下,诸位别再有自己做不成也想把别人拉下水的心态,好好用本心写字吧。就让尘归尘,土归土,名利归名利,商务归商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