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1|回复: 1

深处的忧虑

发表于 2016-5-4 09:44: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退居西安和洛阳编撰《通鉴》。由于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世把这套书称为《资治通鉴》。事实上,以史为鉴,始终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执守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传统近可追溯到司马光,更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编修《春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在文字的“微言大义”中,给统治者执政给予批评和建议,始终都是传统知识分子最为看重的价值。


在“清议”变成大家眼中的“空谈”,甚至会遭人白眼的今天[w.447msc.com要在知识分子中,再去寻见这样的传统,似乎有点困难。不过,仍然还是会有一些人,偏偏就是怀抱一腔“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感,要去质疑当下的问题。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还能依稀看到士大夫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影子。朱幼棣,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翻开朱幼棣《后望书》的第一页,我们似乎就能闻到他身上那种书卷气的“味道”。在第一章,他的笔锋直接指向了中华文化的心脏地带--河南三门峡。三门峡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三门峡大坝而得名,作者的眼光自然是落在这个“黄河第一坝”上。然而,由于三门峡地区是夏商两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可谓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在这个历史沉积丰富的地区,建造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究竟是“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了”,还是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形象工程,却使得大片的历史遗迹被遗憾的抹去,才是作者想提出的问题。


就是在这种寻古和“后望”中,作者表达着自己的忧虑。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知识分子式的忧虑贯穿了整本《后望书》。这种“忧虑”,是与中国传统历史中的士大夫精神相通的。封建时代,在帝王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忧虑自然需要勇气,因为这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在当下,在众人面前表达忧虑仍然需要勇气,面对盲目的大众去发出不同的声音,召来的却常常是不满和愤恨。所以,正是传统遗传下的责任感,给了朱幼棣这种勇气。


朱幼棣继承的这种传统,不仅仅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忧虑中,还体现在对人文的关怀,对民生的叩问中。在《后望书》的十章中,每一个质疑的最终落脚处,似乎都在于人文和民生。无论是在新旧之间的挣扎北京城,还是西北水危机背后凸显的社会对于生态的无知,及至于对南水北调、三峡移民这种战略工程的质疑,作者最为关心的始终是,在国家急速发展中,在现代化的“大跃进”中,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不是还依旧扎实,国人生存的环境是不是在得到改善。这样来看,朱幼棣的这种忧虑,体现的不仅是现代与古代的碰撞,更是理性和启蒙,与盲目和愚昧之间的角逐。


自然,也应看到作者与封建知识分子间的区别。作者关注的早已不是儒家士大夫研究的“帝王之学”,而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真正的民生和谐。所以,这本《后望书》,不再只是如司马光那样,刻意去为帝王编写的教材;也不是学孔子在字里行间“微言大义”地去借古喻今。所以,他能够在纸张间大声地抛出自己的质问,正如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那样。


作为一个曾经的矿山技术员,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通讯社的记者,也作为一个曾经的高层官方智库中的一员,朱幼棣的身上重合着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两种品质。无论是“清议”也好,亦或是“针砭时弊”,朱幼棣所作的这种“后望”,想必是为完成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诚然,如朋友吴晓波所说的,他“自也逃不过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但这个时代里有了他的声音,就有着必要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4 14:27:01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